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主要针对痛风急性发作期的主要表现,对痛风的历史沿革、病因病机进行探讨,通过对近10年相关痛风文献进行梳理,确定痛风的主要分型,结合导师临床实践初步确定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外治法的主要治法方药,并通过动物实验对外用方药进行疗效验证,筛选出巴布剂的配方药物。在方剂有效性确定基础之上对外用巴布剂的成型工艺和药物提取的优化工艺进行探索。最后回归临床研究对巴布剂进行临床疗效验证。方法文献研究以2000年1月至2013年2月国内中医期刊、中西医期刊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等为文献检索对象。通过对痛风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的文献的梳理和阅读,通过EXCEL200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明确痛风的证治分型,对痛风的分期进行探讨,针对急性痛风发作期的症状表现确立外用法的主要治则并确立基础组方。动物实验参照Coderre TJ及陈氏法改良建立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并观察疗效。将大鼠分为7组(雷公藤高、低剂量组;青风藤高、低剂量组;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造模成功5h后开始用药,分别于24h,30h换药治疗。于造模后5h、24h、30h、48h分别测量大鼠足踝的周长值和直径以及足趾容积,评价外用洗剂对于大鼠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巴布剂药物的提取运用正交提取实验进行,以生物碱碱含量、总生物碱含量、干浸膏得率为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进行评估。药物提取工艺优化以加水量、提取时间、药材粒度为因素,确定各药物的最佳提取工艺。巴布剂的基质评价以涂展性、赋型性、粘着力、内聚力、耐热性、凝胶速度为观察指标。临床实验过程中对使用巴布剂患者的关节疼痛、皮肤颜色、局部肿胀、局部潮热进行评分记录,对巴布剂的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药效进行验证。结果1、通过急性痛风关节炎的证治的文献研究表明,中医证型出现频率由高至低以依次为湿热蕴结证、痰浊阻滞证、痰瘀痹阻证,以痰湿瘀为病理因素的急性期痛风证候所占比例为72.40%;以脾肾阳虚为主的间歇期(或慢性期)痛风所占比例为27.6%。2、动物实验的研究表明,巴布剂的基础药方对于痛风急性期大鼠模型的关节红肿疼痛有缓解作用,中药青风藤高剂量组(制川乌10g、青风藤15g、细辛5g、山慈菇10g、石膏20g、冰片5g)及西药组扶他林组与模型组同时段比较,踝关节关节肿胀度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中药雷公藤高剂量组(制川乌10g、雷公藤15g、细辛5g、山慈菇10g、石膏20g、冰片5g)及西药组踝关节直径增加比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且中药青风藤高剂量组踝关节直径增加小于雷公藤组。巴布剂的药方组成确定为制川乌、青风藤、细辛、山慈菇、石膏、冰片。3、巴布剂制取最终的优化方案:按处方比例称取细辛原药材300g,加6倍量水,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2.5h,分离挥发油另器储存;水提液滤过、浓缩,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5%,静置、滤过、备用;药渣加5倍量65%乙醇回流提取1h,滤过、备用;合并2次滤液,回收乙醇、浓缩、备用。按处方比例称取石膏1200g,加8倍量水煎煮2h,过滤、备用;药渣加6倍量水,煎煮1h,过滤,合并2次滤液、浓缩、备用。合并3次浓缩液,去除悬浮油脂,离心去除沉淀,浓缩至浸膏备用。按处方比例称取冰片300g,研成细粉,用少量乙醇溶解后加入上述浸膏中;将细辛挥发油10.2ml加入上述浸膏中,搅拌均匀,制成每g浸膏相当于生药0.55g,冷藏,备用。4、临床实验过程中,巴布剂使用患者的皮肤颜色、关节疼痛、局部肿胀、局部潮热的评分依次为1.671,1750,2.563,1.985。表明巴布剂对于关节红肿热痛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有一定的疗效,对于局部关节肿胀的缓解作用最大,局部潮热感的消除也有很好的效果,关节疼痛的主观感觉也有一定缓解,没有发现过敏不适现象的发生。结论急性期痛风的证型主要以湿热蕴结、痰浊瘀阻为主;治法以散寒清络、祛瘀止痛为主,痛风基础方加减化裁自乌头汤,全方以寒温并用为特点,对大鼠痛风性关节炎局部红肿热痛有缓解作用,药材提取通过正交试验进行提取优化后,得到的浸膏含量较高,且巴布剂基质配比稳定,用于临床对急性期痛风患者有治疗作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