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金纳米棒联合纳秒脉冲电场杀伤A375细胞的剂量效应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p172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秒脉冲电场(nanosecond pulsed electric fields,nsPEFs)作为一种低副作用的新型肿瘤治疗方法,能够在不配合化疗、放疗的前提下,有效的抑制肿瘤的生长,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由于纳秒脉冲电场的脉宽较短,所以能够诱导细胞发生程序性的凋亡,但是也因此需要较高的电场强度才能够实现有效的治疗。较高的电场强度可能会造成目标组织附近发生沿面放电并造成灼伤,带来了一定的电气安全性问题,而具有棒状结构的金纳米棒被发现能够有效的增强细胞电穿孔效应。因此,为了改善传统nsPEFs治疗肿瘤时存在的电气安全性问题,本文首次提出了靶向金纳米棒联合nsPEFs治疗肿瘤的方法,并通过实验和仿真共同验证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
  本文首先选用了叶酸修饰后的金纳米棒来靶向A375黑色素瘤细胞,并通过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光谱检测以及暗场成像等手段对金纳米棒进行了表征。随后,在确定了金纳米棒安全浓度的前提下,本文研究了不同脉冲参数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并通过Logistic模型分别建立了单脉冲因素和脉冲能量密度与细胞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靶向金纳米棒具有更佳的抗肿瘤功效,能够在较低的电场强度和脉冲能量密度下实现对肿瘤细胞有效的杀伤。
  在细胞活性实验的指导下,本文继续通过Annexin V-FITC/PI双染法研究了不同脉冲参数作用下,该联合治疗方法对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影响,并分别建立了凋亡率与坏死率的剂量效应。通过Caspase-3和细胞周期实验进一步揭示了该联合治疗方法有效性。结果表明,靶向金纳米棒能够更有效的提高细胞的凋亡率和Caspase-3的活化浓度,并造成了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增殖。
  在细胞实验的指导下,本文进一步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单细胞与金纳米棒的仿真模型,从理论上进一步研究金纳米棒对电穿孔效应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靶向金纳米棒的加入能够更有效的增强细胞膜所受的场强大小,提高细胞内外膜的孔密度、孔半径和孔通量,揭示了该联合方法的作用机制。
  最后,在细胞实验和仿真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体外2D模拟组织消融实验,得到了不同脉冲参数作用下消融面积和阈值场强的变化规律,并分别建立了消融面积、阈值场强和多脉冲因素的归一化关系。结果表明,靶向金纳米棒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消融面积、降低阈值场强,改善了nsPEFs治疗方法的电气安全性问题,为后续活体动物实验提供了指导,也显示出潜在的良好临床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电缆是电能输送的重要通道,电缆沟敷设是电缆敷设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电能需求的不断增加,电缆沟所需承载的负荷也越来越大。由于电缆沟运行维护的需要,沟内电缆大多集中布置在电缆沟两侧。当电缆负荷增加时且平均分配时,这种集聚布置方法很容易造成一部分电缆运行温度过高,严重时可能影响电缆使用寿命,甚至释放出易燃气体,引起火灾事故。因此,对电缆沟电缆的负荷优化分配具有重要意义。电缆沟内每条电缆的温度不仅受到所载负荷量的影响,还会受到沟内环境和其他电缆的共同影响,因此研究电缆沟内的温度场分布对电缆负荷优化至关重要。本论文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高压直流(MMC-HVDC)输电工程朝着高电压、大容量的方向发展,使桥臂需要级联的子模块不断增多,由此带来两方面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换流器桥臂中的悬浮电容大量增加,显著提升电容电压均衡控制的难度,给换流器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挑战;另一方面,换流器中IGBT、二极管等开关器件成倍增加,大幅降低MMC-HVDC详细模型电磁暂态仿真的速度,给工程仿真调试带来不便。本文在全面梳理MMC拓扑结构、工作原理、数学模型和稳态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对MMC内部大规模电容电压均衡控制和混合型MMC电磁暂态快
伴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功率变流器的适用范围也越来越大,应用领域也逐渐增多。为了迎接新的时代,以SiC MOSFET为首的SiC宽禁带半导体器件正逐渐取代原来的Si器件,开始占领市场与科技前沿。然而,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如何保障SiC MOSFET器件可靠性的问题也开始引人关注。
  除SiC芯片自身的失效以外,传统的适用于Si器件的旧封装同样限制着SiC器件的性能发挥。SiC本身设计且希望能够应用于高温工作环境,结果受封装限制,导致更高的热应力作用而使得SiC MOSFET模块将面临着严重的可靠性
杆塔接地极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接地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输电线路的供电可靠性。但受到土壤和溢散电流的作用,输电线路碳钢接地极普遍存在腐蚀情况。腐蚀后的接地极表面会附着一层电阻率远大于土壤的腐蚀产物,影响接地极正常的电流溢散过程,导致接地极的接地性能发生改变。准确分析含腐蚀产物层接地极的接地性能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深远的意义。在目前对腐蚀接地极的研究中,大多仅考虑接地极有效直径减小的作用而忽略了腐蚀产物层的影响,使接地极的腐蚀诊断出现较大误差。为解决上述问题,完善腐蚀接地极接地性能
在全球能源资源逐渐紧缺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备受关注。在我国,以水电、风电和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与实际的负荷需求呈现出逆向分布的特征,构成了我国“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电力基本格局。近年来,柔性直流输电(voltage source converter-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VSC-HVDC)凭借无换相失败问题、输出谐波低、可向无
高海拔导致起晕电压降低,湿度也对电机绕组的外绝缘特性产生影响,而我国西南高海拔地区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大量的水电站将在此区域规划或建设投运。但国内外关于高海拔地区定子线棒或绕组起晕特性相关的研究较少,并且现有标准参考不同模型下的气压、湿度对起晕电压的影响试验结果所获得影响特征指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探究高海拔地区定子绕组的电晕起始特性,本文通过电场仿真,分析和对比了定子整机和实验室试验模拟绕组的电场分布特性,说明了实验室内进行模拟绕组试验的有效性。论文主要采用电晕脉冲电流法检测试验模拟绕组的起晕电压,通过分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功率变换器在电能传输与分配、交流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及新能源电网等领域广泛应用,是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有源电力滤波器(APF)、柔性交流输电技术(FACTS)及交流异步电动机调速装置的核心设备。在高压大功率领域,多电平逆变器以电压变化率du/dt小,电磁干扰小;输出电平数量多,电能质量高,总谐波畸变率(THD)小;开关管开关频率和电压应力低等优势而受到重视,但是随着输出电平数增多,多电平逆变器控制策略也相应复杂,难以实现多目标控制,并且随着电力电子设备在智能电网中
单相PWM整流器有着高功率因数、低谐波含量以及能量可以双向流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UPS电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等诸多场景之中。作为双向AC-DC变换器,单相PWM整流器需满足两个关键性能指标:一是交流侧的输入电流谐波含量需要满足入网标准,二是直流侧输出电压满足后级负载或变换器的直流供电要求。本文在此背景下对单相PWM整流器的调制策略和直流母线上的无电解电容方案展开研究。
  本文内容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单相PWM整流器的工作模态,通过THD和损耗计算在所有可能的调制方式中得到最优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可定义为大脑和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电子设备之间搭建的一类新的通讯控制系统。BCI技术涉及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控制理论和许多其他技术,在生活、娱乐、医疗、宇航、军事、康复工业等多个领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获得脑电信号的方式不同,BCI可分成侵入式和非侵入式。其中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teady-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SVEP)作为一种以非侵入方式采集的脑电信号,是当受试者
受风能资源与用电负荷逆向分布的影响,我国风电存在着大规模开发远距离输送的特点,导致其所并电网强度减弱,短路故障频发。并且,随着风电场容量的提高,其与电网之间的动态耦合作用也不断增强,使得弱电网短路故障期间风力发电系统存在着振荡失稳的风险。与传统电力系统的暂态失稳不同,弱电网短路故障期间风电系统的振荡失稳问题涉及到了多时间尺度控制的相互作用,其行为规律非常复杂,振荡频率呈现出宽频的特征,属于动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