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长时段理论、“真了解”之法和统计例证法研究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周期。 教育发展周期是指教育作为一个总体由衰而盛又由盛而衰所经历的时间。教育结构是指一个教育发展周期内起支撑和维持作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及其存在形态。教育结构坍塌是指教育结构失去支撑作用和支配地位,以致教育结果远离教育目标。教育结构重建是指已有的教育思想在批判和反思的过程中被积极扬弃,教育思想全面创新,被人们广泛接受;通过制度创新,新的教育思想取得支配地位,成为稳定的支撑物。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8世纪末的中国教育分为三个发展周期。第一个周期从春秋末年至东汉末年。第二个周期从魏晋至五代。第三个周期从北宋至18世纪末。 第一个周期从反思西周“礼教”开始。教育思想经春秋末年至汉初的争鸣和融合最终统一于儒家,并在汉武一朝制度化。经西汉末年的短暂波动,至东汉永平年间达到高潮。之后逐渐衰落,至汉末跌入低谷。第二个周期从批判和反思两汉“名教”开始。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的制度化始于南北朝,完成于唐初。贞观、开元年间,这一周期的教育达到高潮。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落,至五代而极衰。第三个周期教育结构的重建是在人心浮薄、国势衰微的深刻危机中进行的,思想论争不断,制度改革艰难。这一周期始终未能建立起像前两个周期那样的起稳定支撑作用的教育结构。 前后两个周期之间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但总是矫枉过正,文质相胜。汉儒视情为恶,更多地继承了荀学,使得“名教”成了“礼教”的同义语,礼教之弊再一次表现出来。文胜于质。玄学家彰显人的情感和个性,审美教育的地位凸显出来。武则天之后,科举独重诗赋,教育向诗情的陶冶偏转,五经被束之高阁。质胜于文。宋儒否定文学艺术教育,否定情感,高扬理性精神。文胜于质。 王朝的衰落带来教育发展的小幅波动,新王朝创立之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修复原有的教育结构。而当教育结构自身开始坍塌的时候,王朝的衰落则明显加快这一坍塌的过程。教育结构重建期,王朝频繁更替,教育与王朝政治处于两衰的恶性循环中。经济和人口的波动更多地影响到教育规模,而不至于严重破坏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坍塌总是发生在经济繁荣的大王朝后期。王朝政治、小农经济与教育的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于春秋战国,巩固于西汉。早熟的农业文明中产生的早熟的大易哲学是中国古代教育绵延不绝的深层文化原因。教育结构坍塌还有其自身的原因。其一为教育结构的僵硬性与人的创造力所构成的持续冲突;其二为教育结构自身所存在的缺陷。 比较中西教育发展曲线不难看出:一、中国古代教育高潮迭起,绵延不绝;西方国家的教育经过古希腊罗马的兴盛之后,在中世纪出现断裂,到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缓慢攀升。二、西方教育的近代化有一个长达约4个世纪、分为两步的准备阶段;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没有这样一个准备阶段。三、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急匆匆进行的,是在深刻的民族危机中对西方教育的奋力追赶。、,rJ甲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