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被认为是全球最常见的人畜共患病之一,由布氏杆菌引起的,属于变形杆菌的α 2子类,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嗜酸性,需氧,无芽孢,在细胞内能长期存活的球杆菌或短小杆菌。它可以长期存活在灰尘,粪,水,泥浆,流产的胎儿,土壤,肉和奶制品里。布病在各个地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据分析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0万人被该菌感染,严重危害了人和动物的健康,影响了经济发展、农业贸易和旅游。20世纪90年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使布病疫情得以回升。2007年,布病报告发病率与往年比有上升趋势,2009年,布病的发病在地理分布上有了明显的扩散,发病率达了历年顶峰。同时,慢性布病患者开始出现,患者的精神身体负担加重。布病在我国主要流行在内蒙古、山西、陕西、吉林、黑龙江、新疆、西藏等省份的牧区,近年来南方各省如广东、福建等也出现了布病,在我市及周边地区布病的发病人数也明显增多。春夏秋冬均可发生,春、秋季最多发。布病感染动物可以引起不孕、流产、早产,减少产奶量,降低繁殖率等,人感染后可以出现长期不规则发热、大汗、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关节肌肉疼痛、肝脾大、淋巴结大等特点。布病传染源隐匿,传播途径多样,感染方式复杂,临床表现及一般的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等原因极易造成漏诊及误诊,临床诊断难度相当大,增加了患者的精神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临床医生增强对布病的全面认识了解,提高其诊断率极为重要。研究目的:探究布氏杆菌病的流行情况,统计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断的效率,降低误诊率。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6年12月确诊的183例布氏杆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收集的183例布氏杆菌病患者平均年龄是48.57±14.17岁,其中男性128例(69.95%),女性55例(30.05%),男性患者明显高于女性患者,数量约为后者的2倍。本地区布病3-5月高发。发病人群以农牧民为主,127例(69.40%)。105例患者有明确的接触牛羊史,51例患者接触史不详,27例患者无接触史。临床表现以发热最常见,167例(91.26%),同时伴有畏寒、寒战115例(62.84%),盗汗 110 例(60.10%),乏力 137 例(74.86%),肌肉酸痛 109 例(59.56%),关节痛94例(51.37%),头痛65例(35.52%),腰痛73例(39.89%),消化道症状53例(28.96%),体重减轻63例(34.43%),查体可有肝大15例(8.2%),脾大80例(43.72%),淋巴结大42例(23.50%),皮疹8例(4.37%)。病原学检查结果中试管凝集实验阳性有155例(84:7%),血培养阳性63例(34.43%),骨髓培养阳性12例(6.56%),坏死组织培养阳性3例(1.64%),引流液、脑脊液培养阳性2例(1.09%)。一般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特异性不大。生化检查中:ALT>50U/L 者 83 例(45.36%)、AST>40U/L 者 85 例(46.45%),血清白蛋白<40g/L者 137 例(74.86%)。行 LDH 检验的有 139 例,其中 LDH>230U/L 者 98 例(70.50%),行ESR检验的有175例,ESR>15mm/L者147例(84%),行CRP检验的有157例,CRP>10mg/L 者 126 例(80.25%),行 PCT 检验的有 89 例,PCT>0.1ng/ml 者 61 例(68.54%)。我院治疗主要以米诺环素联合利福平或者联合左氧氟沙星、依替米星的一种或两种,一般疗程为6周。结论近年来,布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临床医生对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诊治时应考虑到该病。详细的流行病学询问,细致的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验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率,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确诊该病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高布病治愈率,减少致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