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意象是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民族观念、思维模式等经过发展和社会文化群体反复运用所形成的一种带有丰富联想意义的文化符号。它具有相对固定的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民族群体文化智慧的结晶。作为古典诗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意象在中国诗歌意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文化意象的翻译对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传递意义重大。框架理论由查尔斯·菲尔莫(Charles J.Fillmore)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首次引入语言学研究。菲尔莫认为框架是知识系统和经验在头脑中的概念表征,是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表达的知识结构。框架理论侧重从人们的心理认知过程来探索语言在概念框架中的形成和理解,将翻译的认知过程分为三个环节:译者理解原文并激活框架;译者操作认知框架;译者表达框架。在翻译的认知过程中,背景知识是意义理解和再表达的背景参照,而译者的认知操作在于对知识系统概念表征方式的操作,即通过译者的认知操作,实现原文读者知识系统与译文读者知识系统的对接,使译文读者激活文本理解所需的知识系统,从而获得译文意义。因而,译者的任务是探索译文表达而使译文读者获得同原文读者相同的认知框架。从框架理论看,语言的意义依赖于认知框架,而词义的理解基于词汇所处的框架背景,文化之间认知框架的不同、缺失是造成文本理解和翻译的困难的主要原因。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框架理论为基础,从认知框架的角度对文化意象的翻译进行研究。论文首先从框架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框架的定义和特征以及框架理论与翻译的关系对框架理论进行理论研究。然后,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意象及其特征,根据汉英文化意象认知框架之间的对应关系将文化意象分为三类:相同认知框架的文化意象,不同认知框架的文化意象以及无对应认知框架的文化意象。最后,通过将框架的操作方式与实例相结合,探索中国古典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针对文化意象的类别分别提出以下翻译策略:对相同认知框架的文化意象采取保留框架策略;对不同认知框架的文化意象采取替换或增加框架成分以及调整框架层次策略;对无对应认知框架的文化意象采取移植框架或移除框架成分策略。总之,突破词汇和句法层面,从认知层面对文化意象的翻译进行研究,有助于解决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文本理解和文本翻译的问题,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