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不同介入时机硬膜外分娩镇痛开展临床观察,比较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以及对新生儿的影响。从而评价全程硬膜外镇痛应用于产妇分娩时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0月1日-2016年10月31日上海美华妇儿医院住院分娩,均应用硬膜外镇痛阴道分娩的产妇共120例。入选标准:①单胎头位;②孕足月(37~41+6周)临产;③无妊娠期合并症;④无其他疾病影响研究者;⑤无硬膜外麻醉禁忌症;⑥临产前体温正常者等。排除标准:①产道异常;②巨大儿;③胎儿生长受限(FGR);④胎膜早破>24小时等。随机将产妇分为4组,每组共30例。A组:临产后予以硬膜外分娩镇痛,当宫口开全后继续镇痛,为全程镇痛;B组:临产后予以硬膜外分娩镇痛,当宫口开全后停止镇痛;C组:宫口开至3-5cm时予以硬膜外分娩镇痛,当宫口开全后继续镇痛;D组:宫口开至3-5cm时予以硬膜外分娩镇痛,当宫口开全后停止镇痛。2.镇痛方法:产妇入待产室后,测量各项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脉搏),监测胎心率、宫缩强度,建立静脉通道。取左侧卧位,选择腰2-3或腰3-4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管。平卧后推注1~1.5%的利多卡因3ml作为实验量,确定麻醉平面后连接PCEA(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镇痛泵,泵内镇痛药物为0.1%罗哌卡因+0.5ug/ml舒芬太尼+生理盐水共100ml。PCEA参数设定为:首剂量6ml,持续剂量6ml/h,单次按压剂量6ml/次,锁定时间15分钟。产妇镇痛效果不足时可自行按压给药。3.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产妇年龄、身高、体重、孕周、产次、新生儿体重;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情况;分娩方式;产后2小时出血量;新生儿1、5min Apgar评分(≧8分为正常;≧4分为轻度窒息;<4分为重度窒息);镇痛效果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价(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最痛;0-3分为不满意,4-5分为基本满意,6-10分为不满意)。4.统计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Levene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120例产妇的数据,剔除2例因置管困难、未顺利实施硬膜外镇痛的数据,最终共有118例完成本次研究。1.四组产妇年龄、身高、体重、孕周、产次、新生儿体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潜伏期开始硬膜外分娩镇痛组(A组和B组)与活跃期开始硬膜外分娩镇痛组(C组和D组)相比,第一产程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四组第二产程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四组产后2小时出血量、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第二产程持续硬膜外分娩镇痛组(A组和C组)与第二产程停止硬膜外分娩镇痛组(B组和D组)相比,催产素使用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第二产程持续硬膜外分娩镇痛组(A组和C组)与第二产程停止硬膜外分娩镇痛组(B组和D组)相比,新生儿社窒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在镇痛满意度上,四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镇痛组镇痛满意度最高。结论:1.全程硬膜外分娩镇痛可以缩短第一产程时间,对第二产程时间无明显影响;2.第二产程持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增加了催产素使用率,但不增加剖宫产率及产钳助产率;3.全程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率无明显影响;4.分娩时应用硬膜外镇痛是安全的,分娩时全程镇痛可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且对分娩结局不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