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奥西呱对分流型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及右心室肥厚影响的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由于肺血管不正常增生、重构、收缩或血栓形成所导致的肺动脉压力(PAP)和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为特点的慢性进展且不可逆性疾病,其临床症状逐渐加重,可致右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预后性差,死亡率较高,目前已被列为排在冠心病和高血压之后的常见心血管疾病。PAH的传统治疗药物包括抗凝药、利尿药及钙离子拮抗剂等,这些治疗药物仅能改善临床症状,但是不能抑制或逆转PAH疾病的进展。目前一些药物包括前列环素类、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类、磷酸二酯酶(PDE)5抑制剂类等在PAH治疗方面有较大进展,均能改善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指标,但仍无法治愈,其死亡率依然居高。随着研究的深入,新型靶向性治疗药物逐渐成为PAH研究领域的热点,包括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Rho激酶抑制剂、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等。本研究采用颈总动-颈内静脉吻合建立左向右分流PAH大鼠模型,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控制分流量大小来有效控制心肌肥厚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模拟临床左向右分流先心病所致早中期PAH。应用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利奥西呱对大鼠PAH的早、中期阶段进行干预,通过观察大鼠右心室及肺动脉的压力变化;检测血清和肺组织中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和环单磷酸鸟苷(cGMP)水平;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骨桥蛋白(OPN)和整合素β 3蛋白及mRNA含量,在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从肺血管重构及右心室肥厚的角度去探讨利奥西呱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中度PAH患者术前短期应用sGC激动剂降低PAP、改善肺血管重构及右心室肥厚争取手术机会和提高手术成功率,并为临床上药物治疗PAH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第一部分:环磷酸鸟苷和内皮素参与大鼠分流型肺动脉高压心肺功能形态变化目的:本实验通过构建大鼠颈总动脉-颈外静脉分流模型,观测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功能和形态学病理特征,研究该模型大鼠在颈动-静脉分流3~10周内肺动脉血管重构以及右心室肥厚发展的过程和可能的机制,探讨环磷酸鸟苷和内皮素在分流型PAH心肺功能形态变化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180~220g,6周龄,随机分为2组:分流(F)组,假手术(S)组。参照赵科研(2014)等方法构建左向右分流PAH大鼠模型。大鼠麻醉后,仰卧固定,颈部中间切口长约2.0 cm。F组大鼠,显露右侧颈外静脉并结扎远端;右侧颈总动脉,用小血管夹阻断近心端,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分叉处下方约0.5 cm处进行结扎并切断颈总动脉;用小血管夹阻断颈外静脉近心端,在其内侧做一约0.2 cm切口,用8-0滑线行颈动-静脉端侧吻合,松开血管夹出现颈外静脉近心端充盈及搏动性血流,表明吻合口通畅。S组大鼠仅单纯颈部切口,暴露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分别做结扎不做吻合术。两组动物分别于术后 3,4,6,8,10 周,即 F3、F4、F6、F8、F10 和 S3、S4、S6、S8、S10组,每组6只,测量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右心室收缩压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右心室收缩压(RVSP)、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平均体循环压(mSAP);心室肥厚相关指标:右心室重量/体重(RV/BW)、(左心室+室间隔)重量/体重[(LV+S)/BW]及右心室肥厚指数=右心室重量/(左心室+室间隔)重量[RV/(LV+S)];血清和肺组织ET-1、NO和cGMP含量;HE染色观察肺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右心室纤维化及心肌细胞形态变化。结果:各组大鼠在第3~10周血流动力学变化:F组mPAP、RVSP和+dp/dtmax水平较S组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mSAP在第3~6周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第8和10周增加,差异显著(P<0.05)。大鼠血清中ET-1、cGMP和NO含量测定结果:与S组比较,F组ET-1水平在第3~10周显著升高、NO水平显著降低(P均<0.01),cGMP水平在第6~10周显著降低(P<0.05或P<0.01)。肺组织中ET-1、cGMP含量和NO含量测定结果:与S组比较,F组ET-1水平在第4~10周显著升高,cGMP水平在第6~10周显著降低(P<0.05或P<0.01);F组在第3~10周NO水平较S组均显著降低(P均<0.01)。两组大鼠均无意外死亡,在3~10周内体重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加,且增加趋势一致,没有差异(P>0.05)。与S组比较,F组RV/BW值在第3~10周显著增加(P<0.05 或P<0.01),(LV+S)/BW值在第 6~10 周显著增加(P<0.05 或P<0.01),RV/(LV+S)在第8、10周显著增加(P<0.05或P<0.01),提示PAH后期右心室肥厚的变化大于左心室。显微镜下S组大鼠肺组织HE染色显示肺动脉管壁较薄,内膜光滑平整,内皮细胞扁平;F组大鼠从第4周开始出现肺动脉血管内膜及中层增厚,同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表现为内皮细胞轻度增生,胞体由扁平状转变为高柱状且胞核增大,平滑肌细胞增生、排列紊乱,胞核变大;F组较S组大鼠肺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变小,中膜平滑肌层增厚,平滑肌细胞数增多,肌纤维增粗,直径50~150μm肺动脉的WT%和WA%均显著增高(P<0.01)。显微镜下S组大鼠显示心肌纤维排列整齐,闰盘清晰,肌纤维间胶原组织少;F组大鼠分流4周后出现心肌纤维增粗、排列紊乱、肌纤维间胶原组织增多,分流8周后心肌纤维排列紊乱,闰盘排列不整齐,肌纤维间胶原组织增多明显。F组较S组CVF%均显著增高(P<0.05或P<0.01)。结论:本实验结果显示颈总动脉-颈外静脉分流术构建左向右分流大鼠PAH模型可以成功模拟先天性心脏病左向右分流所致PAH早中期病理生理状态;大鼠分流3周后开始出现右心室肥厚,4~8周肥厚加重,并出现左右心室肥厚;PAH早中期病理生理变化与血清和肺组织ET-1、NO和cGMP含量变化有关。第二部分 利奥西呱对左向右分流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重构的影响及机制探讨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颈总动脉-颈外静脉吻合建立分流型PAH模型模拟临床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所致的PAH,探讨应用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利奥西呱对大鼠PAH的早、中期阶段肺血管重构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180~220g,6周龄,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分流组(F组)、利奥西呱组(R组),每组12只。F组和R组行颈总动脉-颈外静脉造瘘手术构建左向右分流PAH大鼠模型,S组处理同第一部分。正常饲养,从第7周开始,R组大鼠每天给予利奥西呱(10 mg/kg)灌胃干预,另外两组大鼠则每天给予生理盐水,连续4周。所有实验组大鼠均在第10周末测定指标。压力测定同第一部分;ELISA方法测定血清及肺组织中ET-1和cGMP含量,Griess方法测定NO含量;HE染色法观察肺小动脉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α-SMA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肺组织中α-SMA蛋白含量;RT-PCR法检测大鼠肺组织α-SMA mRNA表达。结果: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变化:F组较S组+dP/dtmax、mPAP和RVS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R组+dP/dtmax、mPAP和RVSP值与F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各组mS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鼠血清和肺组织中ET-1、cGMP和NO含量测定结果:与S组相比,F组血清ET-1水平显著均升高,NO和cGMP水平显著降低(P均<0.01);与F组比较,R组ET-1水平显著降低,NO水平显著增加,cGMP水平显著增加(P均<0.05),并且R组cGMP水平较S组差异不显著,提示利奥西呱干预后可以使大鼠血清和肺组织中cGMP水升高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α-SMA蛋白表达结果:F组较S组α-SMA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R组较F组α-SMA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免疫组化镜下观察:α-SMA蛋白在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上阳性表达物显示棕黄色颗粒。肺组织α-SMA mRNA表达:F组较S组α-SMA mRNA相对含量明显增加(P<0.05);R组较F组α-SMA mRNA相对含量明显降低(P<0.05)。显微镜下肺血管组织HE染色显示:S组肺动脉管壁薄,内膜光滑,内皮细胞扁平;F组肺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内膜及中膜增厚,平滑肌细胞增殖,排列紊乱,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利奥西呱干预后肺组织病理形态改变较F组改善明显。F组和R组WT%和WA%较S组均明显升高(P<0.05);R组较F组WT%和WA%分别显著降低(P<0.05)。结论:利奥西呱可以使PAH大鼠模型体内血清和肺组织中ET-1水平降低,NO和cGMP水平升高,可能与其改变肺血管重构和调节肺动脉压力有关;利奥西呱可能通过抑制肺组织中α-SMA mRNA和蛋白的表达来降低肺血管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增殖,从而抑制肺血管重构。第三部分:利奥西呱对左向右分流肺动脉高压大鼠右心室肥厚的影响及机制探讨目的:应用成功构建的PAH大鼠模型,通过对分流型PAH早中期以及利奥西呱干预下右心室肥厚心肌中骨桥蛋白及心肌细胞表面整合素β 3含量变化,探讨利奥西呱改善右心肌肥厚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动物及模型制备同第二部分,所有实验组大鼠均在第10周末测定指标。右心室肥厚指标测定:RV/BW、(LV+S)/BW和RV/(LV+S);Masson染色观察右心室心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右心室心肌组织骨桥蛋白、整合素β 3表达变化;RT-PCR定量检测右心室心肌骨桥蛋白mRNA、整合素β 3 mRNA表达。结果:三组大鼠在3~10周内体重(BW)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加,且增加趋势一致,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结束时,测定结果如下:右心室肥厚指标测定结果:F组较S组RV/(LV+S)、RV/BW和(LV+S)/BW 比值显著均升高(P<0.05);R组RV/(LV+S)、RV/BW和(LV+S)/BW 比值较F组显著降低(P<0.05)。Masson染色显微镜下观察:S组大鼠心肌肌纤维排列规整,闰盘清晰,肌纤维间胶原组织较少;F组大鼠心肌纤维明显增粗、排列紊乱,闰盘排列不整齐,心肌纤维间胶原组织增多;R组右心室心肌细胞病理形态学变化较F组明显减轻,心肌结构和纤维粗细介于两者之间。大鼠右心室OPN和整合素β 3蛋白表达结果:F组较S组OPN和整合素β 3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R组较F组OPN蛋白和整合素β 3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大鼠右心室OPN mRNA和整合素β 3 mRNA表达结果:F组较S组OPN mRNA和整合素β 3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P<0.01);R组较F组OPN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5),但整合素β3 mRNA表达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PAH所致右心室心肥厚与心肌中骨桥蛋白及心肌细胞表面整合素β3含量变化有关;利奥西呱可以降低右心室心肌组织OPN蛋白和mRNA水平,减少心肌纤维化,抑制心肌肥厚和心室重构,改善PAH早、中期右心室收缩功能,有利于改善心肌动力学效应;利奥西呱使右心室心肌组织整合素β 3蛋白表达降低,但整合素β 3 mRNA表达变化不明显。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胃癌是世界上高发的人类恶性肿瘤,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医疗手段的多元化、精细化,胃癌的治疗方案也在逐步完善,微创手术、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等新观点层出不穷,但预后仍不尽人意。因此不断寻找新的影响胃癌进展及预后的重要靶点,探究其临床治疗及预后的指导意义,成为胃癌研究的重要举措。癌症的治疗难点是不可控的细胞增殖及侵袭迁移,涉及到大量的分子参与和复杂的网络调控,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学位
校园欺凌是一个长期困扰世界各国的普遍性社会问题,它的高发性、危害性和复杂性威胁着全球大多数儿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6年调查研究显示,2/3的受访学生曾经遭遇过校园欺凌,2016年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委托相关课题组对全国范围29个县市的一万余名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遭受了校园欺凌的中小学生高达1/3多。校园欺凌不但影响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中小学安全稳定工作造成严重威胁。随着各类恶性校
学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特色水产养殖品种,在创造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遭受细菌性等疾病的困扰,成为了制约该蟹健康养殖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之一。包括该蟹在内的无脊椎动物缺失适应性免疫,仅依赖固有免疫完成对病原微生物入侵的抵御。因此,深入解析中华绒螯蟹固有免疫反应的运作机理将进一步充实对无脊椎动物固有免疫反应体系的理解,为该蟹乃至其它甲壳动物的疾病防控提供理论
学位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发展导致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也越发显著。近年来,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建设成为缓解地面交通压力的一种重要方式,而盾构工法因其能够适应复杂多样的地质条件、扰动性小和智能化程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但盾构施工过程中,因开挖面失稳所造成的盾构异常停机、开挖面突涌水乃至地表塌陷、建筑物倒塌等工程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当大直径盾构在渗透性较
学位
减数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必经环节,是配子发生的必需过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二倍体细胞只进行一次DNA复制但发生两次连续的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Meiosis Ⅰ,MⅠ)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Meiosis Ⅱ,MⅡ)发生姊妹染色单体分离,最终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同源重组是减数分裂的核心事件,其产物交叉重组(Crossover,CO)能够建立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物理连接
学位
康拉德是一位备受瞩目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活在激辩与论战中的小说家。国内外批评界从康拉德小说问世起就在诸多问题上存在争议,众声喧哗的作品阐释带来了见仁见智的作家定位。跨越一个多世纪,批评家们至今依然无法对康拉德明晰定位,无法对其矛盾思想的众多方面下一个定论,因为康拉德作品无论在人格内涵、价值取向、思想意识上还是在创作风格上都不是单一、明晰的,而是意义多重复杂、含混不清、摇摆不定,且常常充满自我矛盾
学位
研究背景2019年,包括了 204个国家和地区的369种疾病和伤害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分别占据前2位,对全球的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患者。面临着重大的疾病负担威胁,如何合理有效的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是目前我国迫切解决的问题。尽管,已有部分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公认的健康风险因素包括肥胖、血糖和胰岛素相关变量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发生和发展的风险因素
学位
垃圾渗滤液属于难降解有机废水,具有水质变化大、高氨氮、高COD的水质特征,处理工艺存在微生物难培养、处理成本高、膜分离设备寿命短等问题。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ANAMMOX)可与短程硝化工艺共同应用于垃圾渗滤液的生物脱氮处理,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研究选取贵州省七个典型生活垃圾填埋场(A-G),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水质特征分析,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
学位
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结直肠癌在全球癌症中发病率位居第三,死亡率位居二。目前,随着早期系统性的筛查和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发达国家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然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死亡率仍在迅速上升。2020年中国癌症统计显示结直肠癌是我国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位居第五,其中结肠癌的发病率显著上升
学位
本文希望为电影史学提供一种研究方向,试图建构起日常生活史与明星生活史的内在理论联系,从传统意义上的明星研究到聚焦早期电影明星的“衣食住行”,早期电影明星的“衣食住行”作为一种微观现象,能够体现出上海都市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发展,而且能够表现出资本与明星的互动背后所涉及的社会各方各面。通过明星这个特定的角度来举证,认为他们不仅是在塑造日常生活,而且是在塑造一种人格,潜移默化地为新型的现代社会创造了一批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