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转换债券(Convertible Bonds,或称“可转换公司债券”、“可转债”)作为继基础股票、一般债券后的又一种新型融资工具,集债权、股权、期权性质于一身,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一经产生便受到发行人和投资者的广泛欢迎。研究可转换债券,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和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发行者角度看,有助于督促发行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投资者角度看,有助于投资者认识可转换债券及其独特的金融性质,权衡风险和收益进而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从监管者角度看,有助于促使监管者增强对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管理,合理设计监管制度,从而更好地引导和规范可转债融资的发展。在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起步于90年代初期,至今已经历了近二十载,从试点阶段无相关法律规范到《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再到《关于做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发行工作的通知》,其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规模呈现逐渐攀升之势。然而,可转债融资的方式能否带来理想的效率是值得关注的。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后的绩效变化如何?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目前国内外在可转债影响公司绩效方面的研究现状,接着介绍了本篇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同时点出了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在了解什么是可转债和公司绩效的基础上,从委托代理理论、资本结构理论、融资优序理论三个方面梳理了可转债融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机理关系。第三章,主要对我国资本市场上可转债融资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剖析了我国可转债融资市场存在的问题,为第四章的实证研究埋下伏笔。第四章,选取沪深两市2003年和2004年发行的25只可转换债券进行实证研究,同时选取行业规模组和业绩评价指标,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可转债发行前后六年公司绩效的变化趋势。实证结果表明,发行可转债上市公司的业绩在发行后两到三年内呈现下滑趋势,而后业绩呈现上升趋势,2008年业绩又普遍出现下滑。与行业规模组相比,发债组的绩效要好于行业规模组。剔除宏观因素的影响,本文针对发行后两到三年绩效下滑的原因进行了剖析。第五章,由前面实证研究的结论可知,可转换债券在我国并未发挥其真正的融资优势,上市公司不应该盲目进行可转债融资,而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融资方式。最后本文分别对证券市场和监管机构以及发行公司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