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细菌内毒素诱导两种不同的氧化损伤模型,分别探讨不同剂量维生素C(VC)预处理对两种氧化损伤模型的作用效果,并初步探讨其机理。方法研究一:小鼠单次腹腔注射4mg/kg细菌脂多糖(LPS),造成急性肝损伤模型。于LPS处理前0.5h分别灌胃给予两种不同剂量的VC(100mg/kg和500mg/kg),LPS注射后8h和24h分别处死小鼠,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肝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并计算GSSG/GSH比值,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肝脏组织硝基酪氨酸(3-NT)蛋白表达水平,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研究二:孕鼠于妊娠第15天时单次腹腔注射LPS(300μg/kg),造成感染性早产和宫内死胎模型。于LPS注射前0.5h分别灌胃给予两种不同剂量的VC(100mg/kg和500mg/kg),其中部分小鼠于LPS处理后不予处死,用于观察孕鼠早产、死胎发生率及平均分娩时间,剩余部分小鼠于LPS处理后8h和14h处死,并测定母肝、胎盘中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并计算GSSG/GSH比值,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母肝、胎盘组织中硝基酪氨酸(3-NT)蛋白表达水平,观察胎盘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研究一:对照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分别为10.37±3.42(U/L)和62.40±46.40(U/L),肝脏MDA含量为2.86±0.62(μmol/g Pro),肝脏GSSG/GSH比值为0.59±0.20。与对照组比较,LPS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明显升高,分别为53.90±20.34(U/L)、106.17±10.69(U/L),肝脏MDA含量升高,为4.33±1.32(μmol/g Pro),肝脏GSSG/GSH比值升高(0.93±0.41),肝脏3-NT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且肝组织细胞肿胀明显,可见肝细胞点状坏死等病理学改变。与LPS模型组相比,100mg/kg VC预处理可部分逆转LPS引起的上述改变,小鼠血清ALT、AST活性降低,分别为37.41±9.42(U/L)、65.68±31.06(U/L),肝脏MDA含量减少,为3.18±0.57(μmol/g Pro),肝脏GSSG/GSH比值降低(0.59±0.06),肝脏3-NT蛋白水平明显下降,且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改善。而500mg/kg VC预处理组各项生化指标与LPS模型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亦未见明显改善。研究二:对照组孕鼠早产、死胎率均为0%,平均分娩时间均为72h,母肝和胎盘中GSSG/GSH比值分别为0.78±0.22和0.36±0.19。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孕鼠早产、死胎率明显升高(均为100%),平均分娩时间明显缩短(11h),母肝和胎盘中GSSG/GSH比值明显升高(2.61±1.73和2.57±2.30),3-NT蛋白水平也均明显升高,病理可见胎盘组织细胞结构破坏明显,细胞大量坏死等改变。与LPS模型组相比,VC预处理可部分逆转LPS引起的上述改变,在500mg/kg VC预处理组和100mg/kg VC预处理组中,两组孕鼠早产率分别为45%和56%,死胎率分别为66%和85%,平均分娩时间分别为53h和40h,母肝中两组GSSG/GSH比值分别为1.35±0.62、1.62±0.90,胎盘中两组GSSG/GSH比值分别为1.20±0.81、2.44±1.64,且500mg/kg VC预处理组的各项指标的保护效果均优于100mg/kg VC预处理组(包括肝脏、胎盘的3-NT蛋白水平及胎盘病理改变改善情况)。在500mg/kg VC预处理组中,活胎胎盘GSSG/GSH比值(0.55±0.30)明显低于死胎胎盘GSSG/GSH比值(1.41±0.49),活胎胎盘3-NT蛋白水平低于死胎胎盘3-NT蛋白水平。研究一结果和研究二结果相比较,研究二中母体肝脏和胎盘GSSG/GSH比值均高于研究一中小鼠肝脏GSSG/GSH比值,且在研究一中100mg/kg VC预处理效果优于500mg/kg VC预处理,而在研究二中则是500mg/kg VC预处理效果优于100mg/kg VC预处理。结论研究一中,VC在100mg/kg的剂量下,可通过抑制LPS引起的小鼠肝脏氧化应激缓解其诱导的急性肝脏损伤,而500mg/kg VC对LPS引起的氧化应激及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不明显。研究二中,VC可通过抑制LPS引起的孕鼠母体及胎盘的氧化应激,减轻其导致的早产和宫内死胎,且500mg/kg VC对LPS引起的效果明显优于100mg/kg的剂量。由此可见,氧化应激参与了LPS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和感染性早产、死胎模型,且两种模型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并不一致,不同剂量VC对不同水平氧化应激的保护效果不同,氧化应激水平低时所需VC剂量较低,氧化应激水平高时所需VC剂量较高。因此,VC的抗氧化保护作用与其剂量和机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应合理正确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