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积水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感染以及肿瘤等,都是引起脑积水的重要原因。临床上的患者大多数表现为脑脊液循环吸收不良甚至是通路堵塞。脑积水在临床上可以根据病理分为交通性和梗阻性脑积水两种类型。临床中比较常见的脑积水类型为交通性脑积水,是由脑脊液循环吸收不良甚至是通路堵塞导致的脑积水。梗阻性脑积水的主要特点是其发病部位位于脑室及其周围。脑积水一旦形成,则会堵塞脑脊液通路,临床上表现为脑室扩张,而且这一改变是不可逆转的。随着病情的发展颅内压增高,导致血流受阻,甚至会造成脑萎缩。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头痛头晕、有恶心呕吐现象者、出现不同程度四肢乏力、视力下降、言语不清、重者出现意识障碍等。临床上的诊断手段主要包括典型症状诊断和影像学诊断两种,其中影像学诊断是最为准确的诊断手段。但是目前临床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只能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脑积水脑室扩大的影像学图像,根据这个图像临床医师并不能明确患者为交通性脑积水还是梗阻性脑积水。3D-SPACE是一种新型的磁共振技术,主要通过0.7mm的超薄层扫描为临床医师的诊断提供解剖图像,该图像具有强烈的对比度,能够将中室间孔、脑导水管、脑池等部位的隔膜清晰的显示出来,帮助临床医师诊断患者为交通性脑积水还是梗阻性脑积水,进而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ETV治疗。同时以磁共振3D-SPACE序列扫描获得的图像为基础,进行三维重建虚拟内镜图像,能够以清晰和直观的方式将脑室内的情况显现出来,判断室间孔梗阻和中脑导水管等的情况。脑积水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临床上目前有两种主流的治疗方法,它们分别是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是在神经内镜的直视下,将蛛网膜下腔和第三脑室使用微型钳或球囊打通,随后建立新的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手术方式。脑室-腹腔分流术是通过将一组带单向阀门的分流装置放入患者的体内使脑室内的脑脊液分流到腹腔内并吸收的手术方式。术后可发生分流管脑室端穿刺迷路、脑室内出血、气胸、各类腹腔并发症、分流系统阻塞或过度引流等并发症。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普遍提高以及手术器械的进步,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在脑积水的治疗上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与脑室-腹腔分流术相比,操作起来更为简单,具有更高的手术安全性,且患者术后的有效性明显提高。本次研究中,主要就脑积水的影像诊断与神经外科治疗手段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并根据影像诊断和虚拟内镜图像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比较采用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脑积水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手段选择提供借鉴经验。方法1.对60例继发性脑积水患者进行3D-SPACE序列的扫描,扫描后将所得DICOM数据应用3D-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虚拟内镜,根据两方面的结果综合判定,并选择一个合适的外科治疗手段,以3D-SPACE序列和虚拟内镜所提供的相关信息为依据对治疗手段的相关性和临床价值进行评价。2.以3D-SPACE影像和虚拟内窥镜三维图像为依据选择适合患者的外科手术进行治疗。结果1.本组病例据术前影像、术中神经内镜直视检查和术后病理结果,60例脑积水患者中,12例为交通性脑积水,48例为梗阻性脑积水,后者包括19例中脑导水管梗阻,17例四叠体区、三脑室后部、松果体区肿瘤,2例桥前池囊肿,4例囊虫病,3例Dandy-Walker综合征,2例脑室内囊肿,1例室间孔右侧闭锁。2.本组病例中MRI对于脑积水性质的判定对比:3D-SPACE诊断结果显示48例患者为梗阻性脑积水,12例患者为交通性脑积水。传统T2诊断结果显示37例患者为梗阻性脑积水,23例患者为交通性脑积水。其中2例患者经传统T2诊断为梗阻性脑积水,但经3D-SPACE诊断为交通性脑积水,13例患者经传统T2诊断为交通性脑积水,但经3D-SPACE诊断为梗阻性脑积水,其中45(35+10)例患者为两种诊断方式诊断结果一致,15(2+13)例患者为两种诊断方式诊断结果不一致。经Pearson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校正卡方=15.4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本组病例经脑室镜证实为梗阻性脑积水的48例中,对于MRI能否直接显示出梗阻部位的对比:T2诊断显示35例患者可见梗阻部位,3D-SPACE诊断显示47例患者可见梗阻部位,3D-SPACE诊断梗阻性脑积水的敏感性为97.9%(47/48)。传统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梗阻性脑积水的敏感性为72.9%(35/48),明显低于3D-SPACE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MRI T2所提供诊断信息中54例患者的充分程度为1级,6例患者为0级,充分程度为90.0%。3D-SPACE所提供诊断信息中58例患者的充分程度为1级,2例患者为0级,充分程度为96.6%。3D-SPACE所提供诊断信息的充分程度显著优于MRI T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MRI T2诊断的覆盖范围和信噪比分别为(46.9±17.2)mm和(15.7±3.5)d B,3D-SPACE诊断的覆盖范围和信噪比分别为(114.7±22.4)mm和(22.7±14.7)d B。3D-SPACE诊断的覆盖范围和信噪比显著优于MRI T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60例患者均在3D-SPACE的基础上成功进行虚拟内镜三维重建,并根据3D-SPACE影像结果和虚拟内窥镜三维图像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12例交通性脑积水患者均无腹腔手术病史,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48例梗阻性脑积水患者中19例患者因中脑导水管梗阻采用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17例四叠体区、三脑室后部、松果体区肿瘤患者采用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联合肿瘤活检术;2例桥前池囊肿患者首先采用神经内镜电凝囊肿包膜使囊肿皱缩后再进行囊肿壁部分切除或造瘘术;4例侧脑室、三脑室内囊虫病患者采用囊虫摘除术;3例Dandy-Walker综合征患者采用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联合神经内镜辅助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侧孔成形术;2例侧脑室内囊肿患者采用神经内镜辅助囊肿脑室造瘘术;1例室间孔右侧闭锁患者采用神经内镜辅助室间孔疏通术。48例梗阻性脑积水患者中采用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的共有39例。7.12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3.3%,39例采用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12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1(8.3%)例分流管堵塞,2(16.7%)例发热。39例采用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4%,1(2.6%)例造瘘口粘连堵塞,1(2.6%)例出血,1(2.6%)例感染,1(2.6%)例发热,2(5.1%)例皮下积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常规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相比,3D-SPACE以及虚拟内镜的技术能够提供更多、更明显的解剖影像,对脑积水患者有着更高的诊断价值,对外科治疗手段的选择也具有非常大的帮助。2.采用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较神经内镜辅助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具有较佳的临床疗效,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