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画并不是简单再现人们眼前的世界,绘画的境界是反映肉眼看不到的世界,即人类内心和灵魂。1被称为现代美术根源的印象主义出现之前,美术的再现式艺术价值普遍被人们所认可,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美术开始拒绝可视性的再现美术,而关注探索画家内心世界、情感和潜意识世界。上述变化出现在西方美术从合理性发展到直观性的过程中,也诱导了绘画领域偶然性应用的诞生。60年代的新现实主义到70年代的绘画创作,偶然性原理已无数次被众多现代画家应用到现代艺术当中。偶然性表现方法是源于时代背景及科学发展的正常而自然的必然变化。但最近的激进倾向,却是滥用偶然性原理,使用于绘画构图的形式原理。这些创作并非基于画家的主观意识结构,而是基于形态感觉的退化所至。单纯应用偶然性的作品可能会有趣、即兴、充满魅力,但在艺术层面上起不到更高层次的,更深远影响。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想要在画布上描绘日落的景色,但既不能表现出日落景色的色彩,也不能在绘画时应用最基本的构图原理,那么即使这个人辩称自己就是喜欢这样的画,所以有意创作,但其他人仍然认为作品并不是出于作者真正的意图,不过是幼稚的、偏离常识的产物罢了。假如一幅偶然创作的作品,给人感觉还不错,那也只能说明这是偶然性产物,并非画家本人之作,毫无意义可谈。艺术不是懒惰的梦想家可从事的工作。艺术创作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激情和百分之百的努力。创作的作品表面上只不过是源自画家的偶然灵感,但毎幅作品背后都有画家长期以来的思考、摸索、坚持的心血历程。艺术创作需要激情和能量,单凭无意识或偶然,成就不了不朽的艺术作品。本人的论文,以偶然性的概念出发,分析偶然性在美术史上的历史背景和当时那个年代的作家作品及偶然性表现方法,研究偶然性的优缺点和局限性,尝试着找出自己创品中出现的偶然性要素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