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和大部分县市地处丘陵山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全国山地(包括丘陵、高原)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69%。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优质耕地大量减少,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据国土资源部资料显示,近年来全国每年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都超过1000万亩,超出当年计划指标300万~400万亩,供需差额在1/3以上。保障经济和保护资源的“两难”局面和“双重”压力日益突出。为减少城镇建设对农耕地的冲击,统筹协调好城乡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一些地方政府进行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地的探索与尝试,建设了多个工业园区,有的省区还制定了城镇上山、工业上山的具体政策。研究中所指的“城镇上山”是指转换土地利用方式,使建设用地“上山”,即利用低丘缓坡地来搞城镇建设,它是国内山地城市面对新型城镇化和破解“两难”问题的战略选择。2012年3月,国土资源部出台《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并确定了重庆、云南、浙江、湖北、宁夏等11个省(市、自治区)作为政策实施的试点省份。我国设立低丘缓坡利用试点、实施“城镇上山”战略的初衷是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部分地方在低丘缓坡资源开发利用中借“试点”名义进行“圈山”运动,存在诸如“一哄而起”上项目、盲目“上山”、过度开发等多方面问题,导致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粗放浪费利用、破坏了低丘缓坡地区的生态环境。论文在对目前国内“城镇上山”案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初步总结出城镇上山的基本特征:生态后果群发性、潜在变异性、非法定性、多部门联动性,并对其产生的生态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行业内的编制规划管理和行业外的政策对接两方面提出了规划对策。研究的出发点是政策实证分析,落脚点是规划对策。总体思路是:分析现象—揭示问题—剖析根源—规划对策。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都是为实质性研究提供铺垫,阐述论文的研究基础,回答了“为什么研究‘城镇上山’”。核心章节的结构安排是:第三章“城镇上山”实施回顾分析,回答了“‘城镇上山’好不好”;第四章生态化对策研究,从行业内的规划编制和行业外的政策对接角度回答了“如何兼顾生态保护”。第五章结论与展望。对可以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方向进行了简要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