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污染问题是当今学界在面对中国经济腾飞和消除贫困取得巨大成就时不可回避的话题。随着经济的增长,污染现象不断发生,民众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如何避免污染现象的持续发生则显得尤为迫切。工业污染源93%来自污染密集型产业,但该产业的转型升级并不理想,产业发展因锁定效应的存在而出现路径依赖现象,即初始"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在改革开放并伴随中国加入WTO这"历史性事件"的触发下,产业发展被锁定在低端技术水平并沿着这一既定路径徘徊不前,陷入发展的桎梏。因此,本文通过从工业中选择污染密集型产业,从锁定效应的分析视角和方法入手,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来研究污染密集型产业升级与锁定效应相关问题,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建议和探析解锁路径。在理论方面,本文通过对Arthur技术锁定效应模型的推导深化,将改革开放和中国加入WTO作为"历史性事件"嵌入到新古典经济学配置模型(锁定效应模型)中,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分析出中国产业发展陷入低端技术锁定状态,并根据产业发展历程推断污染密集型产业存在结构锁定、产业发展锁定和资源要素投入锁定。在实证方面,本文通过测度污染密集型产业及其全要素生产率两个指标,分别利用1999—2014、2004—2014年分行业面板数据并基于OLS回归实证分析了污染密集型产业(分类型)升级中存在的锁定效应现象,并通过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污染密集型产业发展呈U型锁定状态。污染密集型产业发展存在自我锁定效应,锁定状态呈现"增加、减弱、增加"的U型锁定现象。U型锁定效应表明,"历史性事件"的发生存在改变发展路径的可能,但同时也会强化原有的发展模式,解锁的关键在于开放程度及机制的变革;第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锁定造成了污染密集型产业升级缓慢、困难。"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污染密集型产业发展锁定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上,解锁的关键在于物质资本投入模式的变化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政府应优化产业结构,鼓励第三产业吸纳更多劳动力;第三,科技研发投入促进污染密集型产业升级。科技研发投入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作为经济发展要素的科研投入在产业升级中并没有出现锁定效应。这说明,正是由于科研投入不足和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造成了产业升级缓慢且困难。因此,提高企业的污染成本,加强环境管制力度,鼓励产业内部创新能有效避免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