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开发步伐的不断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农村地区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公共服务覆盖率逐步扩展,而作为社会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教育问题也得到了逐步的解决和提升。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得到了迅速普及,儿童入学率与上世纪相比已有较大改观。但是,受经济发展程度不均衡和农村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一些贫困落后地区的儿童教育状况依然不容乐观。作为公共教育的边缘群体,弱势儿童一直是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和社会学家关注的群体。陕西省神木县是西部有名的煤炭大县,煤炭经济的兴起使得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改观,但正是由于煤炭经济的影响,催生了当地规模庞大的外出务工群体,同时也催生了受社会诟病的“买卖婚姻”,从而引起了当地农民家庭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导致神木地区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加之父母患病儿童、特殊儿童等,构成了当地成分复杂、家庭背景不一的弱势儿童群体。这一弱势儿童群体由于遭受了较多的家庭挫折,其学习环境、学习能力、心理状况都与正常儿童有着明显区别。即便神木县实施了12年免费教育,当地弱势儿童群体的教育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本文基于民族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相关理论,运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调研方式,就弱势儿童的教育问题在神木县南部七镇三乡开展了深入的田野调查,就当地弱势儿童的构成分类、产生背景、弱势儿童的教育现状和问题,以及教育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当地弱势儿童的教育水平和破解教育瓶颈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通过调研分析,本文认为弱势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在受教育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和生理健康状况方面存在明显的劣势,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包括家庭变故影响、社会氛围影响、学校教育缺失影响、个人条件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本文在共生理论、社会化理论和教育主体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要解决弱势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相结合的弱势儿童教育帮扶体系,在确保家庭和学校充分沟通协作的基础上,督促家长更加关心儿童成长、学校更加重视弱势儿童的分类教育、营造全社会关心帮助弱势儿童的政策体系和社会帮扶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弱势儿童成长中面临的各类教育问题;并通过政策扶持为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城市住房、社会保障问题,促进弱势儿童的市民化;通过农业现代化吸引一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破解弱势儿童教育中的窘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