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可变性红斑角化症(Erythrokeratodermia Variabilis,EKV)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皮肤病。红斑、褐色斑片及角化性斑块为本病的临床特点,多数病人在出生时或出生一年内出现皮损。皮损可在数分钟至数小时乃至数月出现或消失,病情至青春期稳定。环境改变、外伤、妊娠等均可影响病情。
本病多数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部分学者的研究证实存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目前将本病的致病基因定位在1q34-1q35之间的GJB3和GJB4两个基因。这两个基因编码的连接蛋白是缝隙连接、细胞间连接的主要成分,对机体的各种组织的生长、分化起重要的作用。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在不同EKV患者中共检测到18种不同的突变(国内检测到1种),尚未发现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明确相关性。本研究收集2例散发及2家系EKV患者,通过DNA直接测序对其致病基因进行检测。
目的:检测中国汉族可变性红斑角化症患者GJB3和GJB4基因的突变。
方法:收集整理2例散发、2个家系中国汉族的可变性红斑角化病患者临床资料及家系情况,并抽取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血样,提取患者外周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患者和100名无亲缘关系健康对照GJB3、GJB4基因的全部外显子编码区及其侧翼序列,通过对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来检测基因突变位点。
结果:通过对中国汉族人可变性红斑角化病患者进行突变检测,检测到1个国外曾经报道过的错义突变(c.292C>T)和一个国内外未见报道的突变c.403C>G。而家系中表型正常个体及100个无关正常对照均不存在这样的突变。
结论:以上突变在中国可变性红斑角化症患者均为首次报道,本研究证实该两种突变是引起中国汉族人可变性红斑角化症两家系临床症状的致病性突变,而不是正常多态性,这为研究可变性红斑角化症患者发病机理及其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数据,同时为将来的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及基因治疗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