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广泛传播,国际政治、经济、教育和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接触日益频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推动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趋同。口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在沟通文化交流,丰富人类文化,促进文化趋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众所周知,人类本身的共性,包括不同语言的共性,地区文化的相识性和人类所共同具有的感知能力和领悟力,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可理解性及可行性。然而,文化既存在共性也具有差异性,都有其社会、语言、民族和地区属性及独特的风格和内涵。这种语言结构的特殊性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译员在翻译实践中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无形中构成了文化之间交流的障碍。从这个角度看,要使口译力求做到“忠实、明白、流利”的原则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口译是把一种语言承载的文化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复杂的文化信息交换过程,必然涉及与语言有关的方方面面和各种文化因素。例如,语言中大量的成语、惯用语、典故、俗语、谚语、套话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并包含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而且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这就要求译者既要做到知识的广博又要做到专和精,即具有跨文化意识,才能成功地进行语言交际,使话语形式与题旨情景相适应。本文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探讨藏族口译的发展史,以及口译研究是翻译学的一个重要做成部分。第二章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文化交际与语言、口译之间的关系,论证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性的原则。说明口译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要理解原语语篇意义。在口译中要对语境、主题、交际环境等对语义做出限制或提示。口译由于其工作时的言语均附着于转瞬即逝的语音声波中,从而难以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所以口译应注重意译的方法来表达原语中的真正含义。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口译在实践交际中应遵循的原则。阐述了口译的两种基本形式:交替口译和同声传译,并具体论述了同声传译在口译中所具有的优势,即占用时间少、同时对多种语言进行同时翻译、应用广泛、翻译过程中做到“信息等值”等特点。文章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同声传译在口译中独占鳌头。口译时应注重记忆和笔记两种方法相结合,相辅相成。对外部信息要进行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同时做好对关键词的记录。口译者是跨文化意识的载体,拥有并应用这种意识协助交际,因为跨文化意识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口译者水平高低的质的标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能够帮助口译者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对文化共同之处的掌握,从而促进交际双方相互理解,协助交流流畅、和谐地完成。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成立,论证具有说服力,本人广搜国内外学者的大量论著资料以此进行分析、论证、归纳,使自己的学术观点趋于客观性和完整性,但作为初学者,限于自身的能力、资料占有以及经验不足等原因,难免会有错误和遗漏之处。故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