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放牧养殖条件下,陕北白绒山羊羔羊在4个月左右断奶。这种断奶方式,不仅不利于产后母羊体况恢复,影响母羊进入下一个繁殖周期;同时由于陕北白绒山羊产后泌乳特性,过晚断奶会因为母羊泌乳量下降,不能满足羔羊生长发育对应用的需要,会影响羔羊的正常生长发育。在陕北白绒山羊高效繁殖中,要求羔羊早期断奶,以缩短母羊繁殖间隔。而早期断奶需要采取有效的羔羊人工培育措施,促进羔羊消化道发育并通过自主采食获取营养并达到快速增重的目的。 试验分为预试验、正式试验、大群应用三部分。第一部分预试验选用60只同质性较好、出生时间相近、初生重为2.88±0.52kg的陕北白绒山羊羔羊,随机分为四组(试验组A、B、C和对照组D),每组15只。试验组羔羊按照三种不同的培育方案进行羔羊培育,并设自然哺乳对照组,试验期为2个月,目的是为正式试验筛选陕北白绒山羊羔羊合理的培育方案。第二部分正式试验选用27只同质性较好、出生时间相近的羔羊,随机分为三组,即试验组Ⅰ、Ⅱ、对照组Ⅲ,每组9只羔羊,其中5只为单羔、其余4只为双羔,按照预试验筛选的实用性和培育效果较好的两种羔羊培育方案进行羔羊培育,并设自然哺乳对照组,试验期为2个月。正式试验主要进行陕北白绒山羊羔羊的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小肠不同肠段组织发育的影响,为羔羊培育技术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确定一个符合当地实际生产需求、经济的、适宜的培育方案。第三部分大群应用是根据正式试验结果确定的培育方案进行生产验证。 1.预试验中试验组A(7日龄开始饲喂代乳粉)、试验组B(15日龄开始饲喂羔羊颗粒料)、试验组C(7日龄开始饲喂代乳粉并在15日龄开始饲喂羔羊颗粒料)、对照组D(自然哺乳)。结果表明,试验组三种培育方案中羔羊60日龄体重,B组(13.52kg,增重比4.98)和C组(15.26kg,增重比4.99)由于A组(12.26kg,增重比4.01),并显著高于对照组D(9.68kg,增重比3.6)。结合陕北地区实际生产中陕北白绒山羊羔羊断奶常用标准(体重12kg),以及本试验确定的羔羊体重达到初生重的4倍以上作为断奶的体重标准。试验组三种培育方案的培育结果均能达到在60日龄断奶,其中B组和C组部分羔羊在45日龄时已达到这一体重标准。 2.在预试验基础上,为减轻羔羊培育的劳动力成本,选择预试验B组和C组的培育方案,并统一采用羔羊颗粒料进行羔羊培育。正式试验中,试验组Ⅰ、试验组Ⅱ和对照组Ⅲ分别对应预试验B、C和D组。试验结果为: (1)羔羊生长性能60日龄羔羊的平均体重,试验组Ⅰ(13.95kg)和试验组Ⅱ(13.18kg)显著高于对照组Ⅲ(10.8kg),并且两个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羔羊在40~50d这一阶段的日增重最大,试验组Ⅰ(222.22g/d)和试验组Ⅱ(209.44g/d)显著高于对照组Ⅲ(113.00g/d)。随着日龄的增加,各组羔羊体长、体高、胸围、胸深和胸宽指标均呈现为上升的趋势。试验组Ⅰ的各项体尺指标的值都较高,试验组Ⅱ各项指标略低于试验组Ⅰ但差异不显著,并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两个试验组的培育方案均显著提高羔羊的生长性能指标。 (2)羔羊血液生化指标试验全期,三组羔羊各日龄血液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两个试验组和对照组羔羊的血浆总蛋白水平维持稳定,且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各组羔羊血浆葡萄糖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表现为先下降后趋于平稳,其中两个试验组下降趋势较为平缓;各试验组羔羊血浆胆固醇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20日龄时,试验组Ⅱ甘油三酯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Ⅲ,30日龄时试验组Ⅰ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余日龄各组之间甘油三酯水平差异不显著;各组羔羊血浆尿素氮含量随着日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并趋于稳定,试验组Ⅰ和试验组Ⅱ羔羊各日龄血浆尿素氮含量均相近,并且都略高于对照组。 (3)羔羊瘤胃液VFA含量及比例60日龄屠宰时,试验组Ⅰ(23.1%)和试验组Ⅱ(28.95%)乙酸含量占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Ⅲ(32.44%),而丙酸比例(Ⅰ组37.86%,Ⅱ组40.53%)显著高于对照组Ⅲ(33.89%);试验组Ⅰ的丁酸(31.61%)比例最高。各组的异丁酸、戊酸浓度差异均不显著。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比较:试验组Ⅰ(21.2mmol/L)>试验组Ⅱ(19.12mmol/L)>对照组Ⅲ(18.81mmol/L),说明试验组Ⅰ和试验组Ⅱ羔羊的反刍性能优于对照组Ⅲ。 (4)羔羊小肠绒毛发育60日龄屠宰时,试验组Ⅰ(433.48μm)和试验组Ⅱ(436.48μm)十二指肠绒毛长度显著高于对照组Ⅲ(370.21μm);试验组Ⅰ(445.96μm)和试验组Ⅱ(443.33μm)空肠绒毛长度显著高于对照组Ⅲ(315.00μm);试验组Ⅰ(426.03μm)和试验组Ⅱ(400.34μm)回肠绒毛长度显著高于对照组Ⅲ(360.71μm)。对照组Ⅲ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129.23μm)显著大于试验组Ⅰ(100.39μm);空肠的隐窝深度(117μm)显著大于试验组Ⅱ(88.52μm);回肠隐窝深度(132.64μm)显著高于试验组Ⅰ(96.75μm)和试验组Ⅱ(90.45μm);试验组Ⅰ和试验组Ⅱ羔羊肠道各段的隐窝深度差异不显著。试验组Ⅰ的十二指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比值(V/C值)最大,试验组Ⅱ次之,对照组Ⅲ最小;空肠的V/C值试验组Ⅱ最大,试验组Ⅰ次之,对照组Ⅲ最小;回肠的V/C值试验组Ⅱ最大,试验组Ⅰ次之,对照组Ⅲ最小。各肠段的V/C值试验组Ⅰ和试验组Ⅱ相差不大。说明合理的羔羊培育与对照组相比能促进羔羊肠道形态的发育,并且两种不同的培育方案对羔羊小肠形态的影响差异不大。 3.大群应用验证试验结果 根据正式试验结果,确定用正式试验的试验组Ⅱ在实际生产中进行生产应用大群试验,共对同一批出生的118只羔羊,从出生后15~20日龄开始,使用商品化羔羊颗粒料进行羔羊培育,并在培育过程中从中随机抽取30只羔羊进行体重监测,培育期为2个月,验证正式试验所获结果的生产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监测羔羊的体重增加变化与正式试验中试验组Ⅱ的结果相近,并略高于试验组Ⅱ,各日龄阶段的羔羊日增重大体上也与试验组Ⅱ的结果一致。大群应用试验证明了该培育方案较适用于大群生产的实际要求,并且培育效果较好。 综合预试验、正式试验和大群应用试验的验证结果,在羔羊15~20日龄开始给羔羊补饲羔羊颗粒料的羔羊方案是符合陕北地区实际生产要求的,培育经济成本低且培育方法实用,培育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