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肉加工过程脂肪层品质特性变化研究

来源 :渤海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hanran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烧肉是中国传统特色菜肴的典型代表,入口即化、肥而不腻的口感质地,以及酱香醇厚、鲜甜可口的诱人风味,是其传承数百年仍受人们喜爱的关键。脂肪在红烧肉块中占很大比例,红烧肉独特的口感和美味主要依赖于脂肪层的品质特性。本文对红烧肉加工过程中脂肪层品质特性的变化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感官评分作为评价指标,综合各地区的产品特色与制作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一种代表性红烧肉加工工艺:选料→预处理→脱油(油炸2.5 min)→去腥→上色调味→炖煮(120 min)→收汁→勾芡→成品。原辅料配比:猪五花肉1 kg,水1kg,白酒50 g,姜20 g,葱20 g,大料5 g,桂皮5 g,香叶0.5 g,调味料(腐乳40 g,绵白糖50 g,酱油80 g),淀粉5 g。(2)通过测定理化指标和质构特性、观察微观组织结构,分析红烧肉脂肪层质地特性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红烧肉脂肪层的脂肪含量为73.68%,水分含量为10.34%,质构特性为低硬度、低咀嚼度、低回复性、较高弹性以及适宜的黏附性;加热过程中脂肪层组织结构破坏引起细胞破裂、骨架蛋白分解,进而导致其脂肪含量显著降低,并形成柔软的质地特性,这是红烧肉入口即化、肥而不腻的主要原因。(3)通过分析脂肪氧化、呈味物质含量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探究红烧肉脂肪层风味特性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脂肪适当氧化、脂肪酸组分改变对红烧肉风味的形成有积极影响;红烧肉脂肪层中滋味物质种类丰富,主要来自加工过程中肉块表面对调味料有效成分及其反应产物的吸附作用,以及炖煮过程中呈味物质的传质转移;氯化钠(0.52 g/100 g)、总糖(1.6 g/100 g)、游离氨基酸(16种,285.45 mg/100 g)以及呈味核苷酸(6种,32.25 μg/100g)共同作用,形成红烧肉酱香醇厚、鲜甜可口的风味。
其他文献
甘薯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产加工过程会产生大量具有燃爆特性的甘薯粉尘,然而现阶段对于甘薯粉尘爆炸的研究并不充分。本文使用20 L球形爆炸仪分析甘薯粉尘爆炸特性,探讨
近年来,废旧聚酯纺织品的高附加值化学回收再利用问题已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由于废旧聚酯纺织品体积蓬松,难以与液态降解剂在短时间内有效接触,因此,在化学回收前常需对其进
云作为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它在地-气系统之间的水循环和辐射能量平衡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地区云参数的微物理特征及时空变化特征对于进一步认识全球或局地气候变化以及了解云在气候变化中的气候反馈效应等意义重大。本文采用数值统计分析的方法对AERONET(AErosol RObotic NETwork)站网云模式站点的云光学厚度数据进行数据处理,获得东亚不同地区云光
变形是自然界存在的常态,它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变形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国民基础建设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每年全世界因为变形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所以了解变形
背景与目的:炎症性肠病(IBD)是慢性、难治性、复发性的肠道炎性疾病,具体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遗传易感患者对肠道菌群的过度免疫反应。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
[目的](1)综合分析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发生院内再出血的相关因素;(2)通过独立相关因素设立一个院内再出血概率风险预测公式,以期实现对院内再出血的早期预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向土壤中排放的重金属逐年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杨树是世界上平原地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农业灌溉施肥技术的短板逐渐显现出来,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农业现代化已然成为当代乃至未来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技术和先进的农业设备成为促进农业生产力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本文在研究了中国山地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的基础上,以智能减耗为目的,设计了一套山地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针对山区供电系统不稳定的问题,本
高桩码头是港口工程中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容易在各种作用下发生损伤,船舶撞击力是其中的主要作用之一。同时,随着近年来码头大型化、深水化的趋势,大尺度码头的空间性对高桩码头内力分布的影响更为显著,尤其是在承担船舶撞击力这种不对称荷载时。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桩码头群桩遭受船舶撞击等意外荷载的损伤预测以及损伤识别研究被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结合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和有限元方法对此类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内
随着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微流控芯片的普及,液滴微流控技术在很多研究方向中作为反应平台和技术工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液滴的小体积和液滴间彼此隔绝的特性使其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中占有一席之地,许多研究通过将分子反应体系包裹在大量微液滴内,获得不同于宏观条件下的反应结果。多重链置换扩增技术(multiple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