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淤沉管管流特性与垒管结构护岸效应技术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stscst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道崩岸是长江中下游十分普遍和突出的地质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两岸居民的人生财产安全。目前,对于长江崩岸的治理虽然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护岸措施,随着工程实践表明,很多护岸方法在一定条件下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拟在现有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一种新的低成本护岸手段。本文调查研究了国内外有关崩岸问题的理论与技术文献资料,整理分析了部分不同类型的护岸工程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崩岸机理及引发崩岸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淤沉管与混凝土膜袋综合治理和预防长江崩岸的方法。所谓自淤沉管是一种沉入近岸江底的长管,水流通过长管内部的消能装置,江水挟带的泥沙在管内自然沉降淤积,籍此充填长管增加自重,起到镇重作用。可将一根根长管垒成一个整体形成“垒管结构”,与混凝土膜袋配合使用,既起到替代抛石压重镇脚护岸的目的,又能够适应河床与岸坡变形,使之与河床、岸坡紧密贴合,进一步稳固岸坡,达到护岸的目的,长治高效。本文采用窦国仁泥沙计算理论得出泥沙沉降对水流流速的要求,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确定自淤沙管的减速装置和最佳减速效果的模型尺寸。在此基础上,选用九江市彭泽县棉船镇一长江流段为室外足尺试验地点,验证其淤沙效果。利用FLOW-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分析自淤沉管内部水流的流速和流态变化,进一步探讨自淤沉管的淤沙机理,证明它的减速效果。针对垒管结构形式对周边水流和河床泥沙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探讨了改进垒管结构对周边流体特性和对河床的侵蚀作用,进一步完善垒管结构,为将垒管结构赋诸工程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会议
地震预警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它主要利用震源附近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地震动初始信息,快速估计相关参数并预测预警目标区的地震影响,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该区域前向其发布地震预警信
会议
会议
中华红叶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 Zhonghuahongye)为杨柳科杨属落叶乔木,是从中林2025杨的一个芽变培育而得,它不仅保持了中林2025杨的速生特性,而且其叶色随季节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