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障性住宅的建设与我国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密切相连。为了保障中低收入居民的住居生活,我国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建造3600万套保障性住宅。住宅工业化建造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为基础,运用先进集中的、规模化生产的方式建造住宅,取代原有的落后手工业生产方式。住宅工业化建造的目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劳动力与最合理的价格建造出适合居民使用要求的住宅。本文将保障性住宅与住宅工业化建造结合,提出保障性工业化建造住宅的概念,并且提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态单一以及不能满足动态化与个性化住居需求。为了使这些问题得到合理而充分的解决,本文引入了开放建筑理论。在对开放建筑理论发展演变进行论述之后,以层级、分级决策、容量、住户参与以及互相分离的支撑体与填充体为切入点对开放建筑理论进行了分析,然后依据开放建筑理论,探讨了我国保障性住宅工业化建造在形态多样性和空间适应性两个方面的设计策略。在形态多样性方面,主要从住宅社区和填充体两个层级展开讨论。在住宅社区层级,主要对住宅社区的边界、建筑群体布局以及景观进行了探讨;在填充体层级,主要探讨了首层空间、屋顶、阳台的形态多样化设计策略。在空间适应性方面,主要从支撑体和填充体两个层级展开讨论。在支撑体层级,通过对空间带、空间段、基本布局、扩展布局等相关要素的搭接,构建了三种代表性支撑体——纵深型支撑体、短浅型支撑体以及横向型支撑体;在填充体层级,以房间的适应性与灵活墙的设计为切入点,提出了住宅空间适应性的设计策略。然后在支撑体与填充体的组合方面,对组合的基础以及组合的发展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