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成书于西汉前期,是淮南王刘安与他所召集的宾客门人共同撰写的一部结构严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带有总括式的学术著作,书中包罗万象、容纳百家思想,重点总结先秦汉初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努力探寻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目的就是为汉朝的统治者提供一套治国的理论与方案。尤其是《淮南子》积极吸收儒、法、阴阳等各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以道家思想为指导,丰富而又复杂的社会政治与伦理思想。本文分为四部分,运用历史学的方法,侧重于从国家的治理方面来探讨《淮南子》所包涵的丰富思想,并结合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史的内容和伦理学的原理,较为全面地探析《淮南子》中的社会政治思想。成书的背景。《淮南子》成书之时,经过统治者的一系列努力,社会经济已摆脱了汉初的凋敝而日趋繁荣;政治上,统治者奉黄老道家清静无为的政策为治国的指导思想;而宽松的文化政策为学术思想的活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各家学说趋向融合;再加上刘安本人的文化素养、政治地位和淮南国特殊的文化传统,使得《淮南子》应用而生。君主观。《淮南子》在总结前人君主观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建立了自己的君主观体系。围绕着“道”,以“治”为重心,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治在道”。从社会发展和人性方面来探讨战争的起源,认为设立君主的目的应该是“禁暴讨乱”;亦强调了清静恬淡、守柔谦让的道德修养方法;同时指出了君主从道治国的实践方式。社会政治观。这是《淮南子》为治思想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文中亦占有很大的比重;关于社会运行的方式,主要从道、阴阳五行和四时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法辅仁义”的德刑观。在“道”的起源和本质上,提出以“道”为万物的本原;其社会运行思想,主要包括“法道”而行的天人思想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最后,提出了“上下同心,君臣辑睦”、“各安其性”的社会治理目标。社会伦理观。是以“道”为基础,根据天道观确立了“清静自然”的人性论、“道德为本”的仁义论、“风俗为治”的教化论、“无为而治”社会政治伦理原则,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社会伦理的许多方面。其中,关于道德与仁义关系上,认为仁义、礼乐是依附于“道德”的道德行为规范;但仍肯定了仁义礼法及社会人伦道德的教化和约束功能;最后,明确构建了君主“以德养性”、“廉俭节欲”等合于“无为之性”的社会伦理秩序。《淮南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吸收了儒、法、阴阳等各家的精华,进一步完善了“无为而治”的思想理论,使之具有某种可操作性。但是,《淮南子》社会伦理思想亦带有明显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科学的态度研究它,批判地继承它的合理内容。而通过对《淮南子》社会政治思想的研究,也可以使我们对汉代学术发展的面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