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入手,利用计量经济模型从能源消费角度分析我国1980-2004年CO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人均GDP)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比较煤、天然气、石油以及矿物燃料总量消费产生CO2的EKC曲线,进而探讨我国各种能源消费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研究发现,我国CO2排放EKC曲线呈现较弱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性,同时不同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与人均GDP的关系曲线也各不相同,这与各种能源的消费在中国的实际状况有关。有研究表明,中国的CO2排放的EKC曲线符合峰值理论,也就是说我国的CO2排放大部分来源于能源消费,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矿物燃料消费产生的CO2强度以及煤消费产生的CO2强度与人均GDP关系曲线严格吻合,说明我国能源消费产生的CO2大部分来源于矿物燃料燃烧,而矿物燃料中煤又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这一结论从新的视角揭示了我国经济增长、CO2排放以及能源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为我国能源消费政策以及环境政策的制定与改进提供了有利依据。考虑到数据可能具有空间相关性,本文用空间计量方法估计了EKC曲线,在对中国及其周围20个国家和地区人均CO2排放的EKC估计中,加入了空间滞后变量WLnY,通过对比一般回归模型与空间自回归模型的回归结果来分析这一地区CO2排放的空间效应,我们发现加入空间滞后变量后模型各项系数的显著性水平都有所提高。接下来,我们对两个方程的结果分别进行了一系列空间效应检验,得出一般回归方程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拒绝了该模型因变量之间不存在空间相关性的假设;而经过修正后,空间自回归方程的结果各项检验值全部通过检验,说明方程已经不再具有空间相关性了。实证结果表明亚洲地区CO2排放的空间相关性确实存在,并且其正向的空间依赖强度呈递增趋势。我们的结论提醒环境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环境政策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本国或本地区的自身要素条件,还应充分考虑到周围国家和地区的影响。用空间计量方法估计EKC是本篇文章的创新点,同时也建议研究者在研究EKC时不要忽视了数据的空间相关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