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现代朝鲜民族离散文学的一个分支,解放前"在满"朝鲜人文学,一同解放后中国朝鲜族文学,具有宝贵的文献意义和美学价值。有关"在满"朝鲜人文学的研究,方兴于上个世纪80年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中国的权哲、崔三龙、金东勋、金宽雄、金虎雄、吴相顺、李光一、张春植等,以及日本的大村益夫,韩国的吴养镐、尹永川、蔡勋、张伯逸、郑德俊等学者的相关论著和论文。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小说和诗歌,对于散文的研究尚未达到具体化、系统化的阶段,研究成果查之甚少。这种局面,源于散文难登高雅之堂而排斥在主流研究范畴之外的传统文学观念。即便如此,近几年先后出版了由权哲、崔三龙等收集整理的解放前"在满"朝鲜人散文集《中国朝鲜民族文学大系:综合散文1、2》及《满洲纪行文》等文集和作品解析集,为"在满"朝鲜人散文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散文的文体特性是能够在简短的篇幅内,通过题材的多样性,反映出作者真实的经历和内心感受,从而快速有效地呈现时代的变化和民众的情感。新历史主义主张历史是由充满断层的各种论述所构成,而透过各种论述可以去还原历史,这种论述,由当时的时间、地点、观念所建构。因此,散文比起充满想象和虚构的小说和诗歌,在还原现实性方面,更具有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根据上述理论观点,本文首先运用新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在收集、整理、精读"在满"朝鲜人散文文本的基础上,力求阐释散文作品中呈现出的伪满洲国的本质和实像。再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解读,探讨并总结了"满洲"的地理、社会和"国体"形象。相关时期的不少作品虽然看似赞美"伪满洲国国策",但其中也包含了对现实的批判意识,如描述"春"的一系列作品,在谈及"满洲新形象"和对"春"的期待之时,也将春天万物苏醒的喜悦与日本殖民主义的横暴、伪政府的不确定性,放在了对峙的位置,以此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意识。其次,本文对"在满"朝鲜人的"满洲"认识进行了逐一阐释。对"满洲"的正确认识应来自对殖民地近代的犀利的洞察和批判力,本文就伪满洲国所标榜的"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的虚与实,分析了该时期散文作品的思想倾向性和作者意识等问题,由此发现该时期的部分散文虽然沉迷于伪满洲国的虚像,而表现出对殖民统治的认同和赞美,但大部分作品在抒写过程中,又将"满洲国"看作是近代性和殖民性共存的空间,进而对此加以批判;同时对在"满洲"地区的抗日运动和殉国烈士的爱国爱民主义及献身精神,表示了由衷的敬仰和赞美。最后,本文对伪满洲国体制下的后殖民主义抵抗意识,做了详实的分析。运用后殖民主义写作方式和混种性、两价性理论,以金昌杰、姜敬爱、白石、玄卿骏等作家为研究重点,探讨了其作品中所呈现的顺从的表层意义和内在抵抗的深层意义。这个时期因文字检阅严苛,大部分作家为了掩人耳目,不得不采取了表面的顺从和内在的抵抗这种后殖民主义的写作策略。综上所述,本文为了对"在满"朝鲜人文学进行总体评价,主要围绕满洲形象的虚与实、"在满"朝鲜人作家对"满洲国"的殖民地近代认识,以及后殖民主义写作策略,进行了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的重构和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