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室管膜肿瘤(ependymoma tumor)是一种少见的胶质瘤,占脑肿瘤的2%-9%。起源于脑室壁和脊髓中央管表面室管膜细胞。儿童室管膜瘤多发生于颅内,成人则多发生于脊髓。室管膜瘤特征性的病理表现是室管膜瘤菊形团和血管周围假菊形团。目前室管膜瘤的合理治疗一直存在争议,但随着显微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手术治疗仍是主要的手段。目前认为胶质瘤侵袭复发是多种基因、蛋白及细胞因子共同调控的结果,这一过程可能涉及到肿瘤细胞的粘附、基质降解、迁移、细胞增殖等诸多环节,如何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脑胶质瘤细胞早期浸润转移机制,为早期干预阻断脑胶质瘤浸润提供理论基础,是目前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触珠蛋白(haptoglobin,Hp)又称结合珠蛋白,是一种急性期酸性糖蛋白,属于血清球蛋白,人类和许多哺乳动物的血清及其他体液中广泛存在,肝脏是其合成和代谢的主要场所,Hp是一种急性期时相反应蛋白,当机体处在应激状态或病情严重时,其血清含量明显增多,例如在肿瘤、炎症、创伤、出血、感染、心肌梗塞等病理状态时常显著增高,并与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人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是纤维蛋白的前体,即凝血因子I,是一种不对称的大分子量蛋白质,肝脏是其合成和分泌的主要场所。凝血酶形成是凝血的最后阶段,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Fg同样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其增高常见于胆囊炎、轻型肝炎、肺炎、肺结核等感染及恶性肿瘤、脑血栓、脑梗塞、风湿热等无菌性炎症。Fg除直接参与凝血过程外,还可影响血液粘度,其增高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Fg浓度水平升高,与正常健康人和一般疾病、良性肿瘤相比常呈显著增高。目前国内外对室管膜瘤中两者表达的相关报道甚少,我院李文臣博士在《髓母细胞瘤与室管膜瘤患者脑脊液比较蛋白质学研究》(博士论文)一文中证实:纤维蛋白原β链、触珠蛋白(高度类似)在室管膜瘤组中较正常对照组和髓母细胞瘤组显著升高,而在髓母细胞瘤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二步法SP-9710试剂盒),检测非肿瘤组织、室管膜瘤中触珠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的表达与室管膜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达到以上目的,本课题采用实验方法如下:材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本实验选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室管膜瘤标本10例每例3个样本。非肿瘤组织对照标本7例,取自颅脑外伤和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时减压的部分非肿瘤组织。所有标本均经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制成3-4微米切片以备免疫组化染色。2.免疫组化:触珠蛋白单克隆抗体、纤维蛋白原单克隆抗体购自北京博奥森,SP-9710试剂盒和DAB试剂盒购于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采用二步法(SP-9710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步骤逐步进行各项指标的免疫组化。3.结果判断:图像分析采用Motic Images Advanced3.2图像分析软件。Hp和Fg均定于细胞质,阳性结果以细胞质呈棕褐色为标准。在200倍视野下,随机选择5个视野,测灰度值。根据灰度值的大小,计算染色强度,所测灰度值越小,细胞质染色越深,细胞内所测异染颗粒含量愈多,即灰度值与异染颗粒的含量呈反比。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统计均在SPSS13.0软件上完成。Hp及Fg在室管膜瘤组织和非肿瘤脑组织之间的对比采用t检验,Hp及Fg表达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实验结果显示Hp和Fg的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质。通过t检验,p<0.05,Hp与Fg在室管膜瘤和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可见Hp与Fg在室管膜瘤中的表达活性高于正常脑组织,可提示Hp和Fg表达增高与室管膜瘤的发生发展有关。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Hp与Fg在正常脑组织与室管膜瘤中表达的相关性,发现p>0.05,两者无线性相关,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Hp与Fg在室管膜瘤中表达高于正常脑组织,表明Hp与Fg在室管膜瘤的发生浸润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2.室管膜瘤中Hp与Fg的表达无线性相关关系,尚不能确定两者在室管膜瘤的发生,发展中是否起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