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O-90年代语言学的研究范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经进入把“说语言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类中心范式”。尤其是随着认知语言学、语言丈化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一批新兴学科的建立,语言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与现实的对立中思维或精神所起的作用,而是把“人的因素”尤其是人的认知或心理因素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提出了“范畴化”(概念化)、“隐喻化”“意象图式”、“认知模型”等一系列新的“非客观主义”观点。这些观点告诉我们,语言不能直接表征现实,语言与现实之间存在“认知”这个中介,这个“认知”中介包括体验、范畴、概念和意义等。从语言世界图景理论看,人的身体体验和心智活动所建构起来的概念系统称为概念世界图景。概念是概念世界图景的基本单位。因此对语言世界图景理论的阐释离不开对概念世界图景的阐释。认知语言学中把概念视为认知模型的成份,许多概念是根据某场景中理想化的、典型的认知模型来描写的。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尝试以和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为基础,对语言中人体词的隐喻化特点进行分析,以阐释语言是如何在认知基础上形成的,以及语言的认知机制等基本问题。 本论文共分四章。在引言中简要论述了当代语言学发展的新趋势:在人类中心范式的影响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从语言的客体转为语言主体,语言和现实之间并不是镜像的反映,而是与人参与下的概念和观念结构相一致。概念是在范畴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人类心智中的基本单位并反映世界。由于人类的思维本质上具有隐喻性,因此概念也具备隐喻的特性。人类的主体性、身体的特殊性、体验的基础性表明了人们不仅常用人体部位词来理解和表示其它事物,而且词的意义和人的主观认识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意义通常不可能独立于身体体验之外。对身体(包括身体部位、感觉器官)和空间(包括地点、方向、运动)的认识,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在人的概念系统形成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论文研究人体词的隐喻化认知特点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就在于此。 第一章“语言世界图景和理想化认知模型”,首先对语言世界图景的哲学基础一体验哲学进行了理论探讨,随后介绍了语言世界图景和概念世界图景的相互关系以及隐喻在语言世界图景中的作用,最后对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进行了阐释,指出运用理想化认知模型可以对语义结构和多义自然范畴进行分析,为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