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雁北地区即明代所修雁门关及关隘所在的内长城以北,外长城以南的山西境内的地域空间。就现今政区区划而言,山西雁北地区即由山西省大同、朔州两市所辖。地区位于山西省北端,处于晋、冀、蒙三省(自治区)交界之处,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论文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山西聚落与民居的分区研究,发现对于山西雁门关以北地区、桑干河流域及“恒山-太行山脉”的相关研究比较薄弱,对山西北部地区民居建筑文化特征研究相对不够充分。山西省域内民居分区研究趋向以行政政区为准的“硬边界”,但由此却无法相对全面了解区域民居建筑艺术地方特征转变的空间过程。论文依托对村落与民居的田野调查,依据承载于传统民居之上的重要建筑历史艺术纹样信息,进行区域民居建筑艺术特征总结。通过借鉴考古学文化类型研究中“标型器”的概念方法,论文提出传统民居门窗是可以阐释区域民居建筑艺术空间分布特征的“标型器”,门窗纹样是地方建筑艺术文化的重要承载。通过对门窗纹样的归纳、梳理与总结,逐步探寻和部分呈现出区域民居门窗纹样的地域分布特征,并可由此管中窥豹,进一步阐释区域民居艺术特征的地域变化。论文依据门窗纹样的地域特征做章节分述,将门窗纹样按照“共同性”与“变化性”分别做分析论述。门窗纹样的“共同性”是区域民居艺术的共性表达,呈现出“广分布、小集中”的地域特征;门窗纹样的“变化性”则是以共同性为“底色”,在雁北东部地区逐步出现门窗纹样流行变化的地域特征。论文将此类出现在雁北地区的门窗纹样民居艺术风格变化现象归纳为“雁代之变”,用以概括晋冀北部地区民居艺术风格的变化特征。“雁代之变”是由“共同性”和“变化性”表达叠加引起的关于民居艺术的地域变迁特征。雁北民居植根于山西省的人口地理,明朝洪武至嘉靖时期(1368-1566)大量洪洞迁民军屯于此,清代中后期又因“走西口”,雁北与晋西北百姓迁民于绥远地区。由雁入绥,人口与民居艺术渊流清晰。而晋冀地域之间长期都在形成与发展自身文化,所以区域民居建筑艺术的地域空间变化更加复杂。“雁代之变”是一个自西向东观察桑干河流域民居艺术与北京西部民居特征的区域结论,其既是区域民居变化的趋势与空间分布特征,又是晋冀北部地区的民居艺术特征。第一章,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做介绍,在研究中保存记录区域民居门窗艺术,即可看作为分析民居的“文化基因”,由此总结出通过门窗纹样所呈现的区域民居建筑艺术空间分布特征是论文研究的重要意义。聚焦于中国省份的风土地方研究,是以国内研究更为全面与深入。在山西省域的研究中,晋北民居研究相较于晋中、晋南地区则长期薄弱。雁北地区明代大同镇长城聚落研究虽是热点,但其却无法完整代表此域民居的艺术风格。所以在文献综述中,从缺失到启示之处,论文关于雁北地区民居门窗纹样研究是对山西北部民居研究的重要补充,论文所调查民居样本选择以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2007-2011)历史建筑为依据,同时参考区域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调查样本选择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所用技术路线主要目的是分析区域民居门窗纹样艺术的空间变化分布,通过“共同性”和“变化性”梳理地方特征。第二章,雁北民居传统民居门窗式样分析。无论二维与三维的门窗纹样,都是“附着”于砖木五金之上的。研究门窗纹样须对其自身所依存门窗式样进行梳理分析,进而全方位了解门窗纹样所在聚落与民居的纹样存在环境。论文列举区域民居门与窗类型。根据雁北地区门的建筑空间次序,由“外”到“内”进行式样式样的分述;窗的式样类型主要强调外檐的式样类型。民居房屋平面布局影响窗牖的空间设置,雁北东部地区所出现的“凹”形平面布局所产生的窗类特征就很好地说明了地方特征的变化性;大门立架的不同结构给门上纹样装饰提供了不同的空间,“辅檩”的应用亦是区域民居变化性的重要特征,门窗各式样的立面与平面的变化性亦属于风土住居文化产生不同的重要因素。第三章,基于门窗纹样分析民居区域特征。此章为论文研究思路和方法的理论构建部分。论文认为考古学中“标型器”分析考古学文化地域分布规律的方法值得被民居建筑艺术研究所借鉴。文章认为民居门窗因具有“易更换、易塑造型”的属性特征而成为分析民居建筑艺术区域特征的“标型器”。通过梳理总结,归纳了区域民居艺术形成因素及门窗作为“标型器”的解读阐释。最后根据田野调查,归纳了雁北地区民居门窗须关注之处,为论文后续章节具体呈现田野调查的门窗纹样作引导论述,此章亦是论文关于理论创新点内容所阐释的章节。第四章“雁北民居门窗纹样区域共同性表达”和第五章“雁北民居门窗纹样变化性特征表达”是在论文的整体逻辑结构中处于并列的关系,亦是文章直接呈现田野调查成果与梳理分析纹样分布特征规律的详述章节。“共同性”与“变化性”是区域民居纹样艺术地域分布特征的分析基础。第四章通过梳理梁、枋头雕刻纹样、平板枋贴雕花板纹样、窗棂图案及卡子花木雕纹样,总结出其共同具有“小集中,广分布”的区域流行特征。这种分布规律是雁北民居共同文化底色的建筑阐释。第五章分析荷叶墩、梁头牛腿托木、垂花柱、雀替、门簪、五金面叶、帘架及走马板的纹样地域空间分布,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布空间的变化性,这为文章最后提出的雁北地区民居艺术特征的“雁代之变”提供重要的建筑实物史料支撑。第六章,雁北民居门窗纹样地域特征。即通过“共同性”与“变化性”对于门窗纹样的呈现,即门窗纹样区域民居建筑艺术特征总结所阐释章节。论文认为山西雁北地区民居门窗纹样艺术存在“外长城-桑干河”与“阴山-恒山-太行”的分区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雁北地区东部出现了向河北民居装饰文化变化的情况,论文称之为“雁代之变”。这种建筑艺术的风格变化在冀西北完成并延续到北京西部山脉以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