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世界范围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位列疾病死亡率的第二位。我国每年新增病例312万(美国166万),即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每年癌症死亡人数270万(美国58万)。全世界癌症死亡人数预计将继续上升,到2030年将超过1100万。在一些贫困国家,由癌症导致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死于结核病、疟疾和艾滋病的人数总量。因此,世界卫生组织预测癌症将是21世纪的人类的“头号杀手”。
目前,临床上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外科手术切除、使用药物的化学治疗(化疗)和局部放射治疗(放疗)。目前,临床治疗中使用的化疗药物有代谢抑制剂、烷化剂、植物生物碱等抗癌剂、免疫促进剂、抗生素、免疫调节剂等,但是这些药物治疗不是很成熟,普遍存在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随着蛋白质学、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学的发展,掌握恶性肿瘤的发病原因及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抗肿瘤谱广、疗效好、毒副作用低、高选择性的新颖抗肿瘤药物,一直是医学领域研究的重大任务之一。
本论文选择已经入临床Ⅱ期研究的具有口服生物利用度、第一个选择性的CDK抑制剂(R)-roscovitine为先导物,根据CDK2的三维晶体结构及与(R)-roscovitine的相互作用结构分析,改变(R)-roscovitine与CDK2结合的疏水性特异性表面区(6位点)、Phe80口袋(9位点)、核糖/磷酸结合区(2位点)等,设计、合成三个系列共计43个(R)-roscovitine衍生物。目标化合物均经结构确证,经文献检索工具证实,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均为新型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并将目标化合物分别配成浓度为10μM和20μM两个浓度梯度,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测定对肝癌HepG2细胞株的生长抑制率,进而确定其生物活性的构效关系,寻找具有高效低毒的抗肿瘤化合物。
初步药理实验表明,在化合物浓度为20μM时,6b、9c、9d、12a、12b、12e、12h、12i、12(l)对肝癌HepG2细胞株的生长抑制率好于先导化合物(R)-roscovitine。在9位取代的系列化合物中,乙基取代的化合物(6b)的抗肿瘤活性最好,其抑制率为69.28%,随着碳原子的增加,活性迅速下降。6位取代的系列化合物中,3-氟苄基取代的化合物(12b)活性最好,其抑制率为75.80%。其构效关系表明,此处为3-氟苄基取代时的活性好于4-异丙基苯基取代、4-甲氧基苯基、噻吩甲基和呋喃甲基的取代;苄基上3位取代时的活性好于2位、4位、3,5-位取代的活性,苄基上是氟原子取代时的活性好于氯原子、甲氧基、三氟甲基取代时的活性。2位取代的系列化合物中,化合物12a、12b、12e、12h、12i、12(l)活性较好,其抑制率分别为60.04%、63.67%、65.80%、69.23%、75.56%、59.74%。其构效关系表明,增加嘌呤2位上取代基团的羟基数目可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增加嘌呤2位上非极性基团降低其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增加羟基与氨基之间的碳原子个数时,其活性降低;将末端的羟基替换为氨基(12o)或羟基酯化(13)时其活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