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脱媒这一现象最早产生于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冲击与蜕变,由最初法律制度的出台从而引起制度性脱媒到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市场性脱媒到互联网兴起导致的技术脱媒,各个阶段影响递进、特点分明。相较于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我国金融脱媒的现象呈现起步时间晚、发展进程迅速、原因交叠复杂的特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变革催生着金融市场逐渐走向完善,金融脱媒伴随着这一过程应运而生,夹杂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背景,集聚释放风险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考验着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能力,也使其业务转型的进程加快。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以及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关乎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关键环节,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以及我国国内经济环境面临的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板块受到了以下的冲击:一是银行存款的流失;二是贷款投放市场被挤占;三是中间业务上与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的博弈竞争愈加激烈,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受到的波动影响并实施战略转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商业银行如何在金融脱媒的趋势下发挥自身优势改变业务结构成功转型,如何加强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从而重新树立竞争优势实现稳健经营,这些都是银行业必将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金融脱媒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实现业务转型,重新树立业务优势并在金融市场的竞争中持续发展。文章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金融脱媒研究的相关文献和理论体系,结合当前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着重分析了近10年以来我国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通过测算大致得出我国金融脱媒的程度趋势,分析商业银行在业务、利润、风险层面所受到的影响;其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分别展开研究,在传统存贷款业务方面不仅选取了2007年1季度至2017年1季度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筹资金额和保险市场保费收入作为变量,更结合了经济新常态和利率市场化推进的大环境,加入净资本流动这一指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金融脱媒背景下各个变量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整体影响,利用脉冲响应函数(IRF)和方差分解具体分析各个变量对传统业务的冲击程度;在中间业务方面,鉴于数据的不完整性和统计口径非一致性的考虑,着重分析了在中间业务中占比较大的支付业务,引入演化博弈分析方法,把握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交叉业务上的动态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正是由于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业以及投融资渠道中的主体,在我国有着至关重要的信用中介主导地位,与国家经济的稳定运行密切相连,因此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产生深刻影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根据本文研究结论表明,金融脱媒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分流,多元化低成本的融资渠道疏通势必会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产生更强的替代作用,而高效率的投资方式则会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产生影响;另外我国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首先要进一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其次压缩监管套利空间,最后违约成本需设置合理化。在金融脱媒愈渐加深的趋势下,关于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升级的策略,第一要加快经营发展模式的转型,稳健经营传统业务,大力创新中间业务,以客户为中心,提升综合性金融服务能力;第二,加强商业银行业务由实体思维向互联网思维的转型;第三,推进传统与创新业务协调发展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未来金融脱媒的程度将趋向纵深化,形成的原因趋于复杂化,金融脱媒将进一步导致商业银行信用中介地位的削弱,商业银行只有通过业务升级、经营转型才能够有效实现反脱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