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描述翻译理论(简称DTS)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是吉迪恩,图里。DTS主张把翻译置于目的语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超越了传统译论的局限性,不再把单一的翻译规范作为评价译本的唯一标准。本文欲以DTS为理论基础,比较王尔德童话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译本特征。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他一生的诸多著作中,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就是他的两部童话集快乐王子及其他和石榴之家。从1909年首次被周作人介绍到中国以来,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有近百种不同的译本相继出现,本文所选择的作为研究对象的三个译本分别是周作人所译的安乐王子,巴金所译的快乐王子集,和苏福忠,张敏共同翻译的快乐王子。本文首先从不同译本产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入手,把其置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进行初步比较,分析了目的语读者对译本的期待和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上研究主要是基于图瑞的元规范,初始规范和切斯特曼的期望规范进行的,是从宏观角度对翻译行为的描述。然后作者利用图瑞对操作规范的定义,从微观方面对译本做了更为细致的研究,主要包括文体,句式和选词三个方面。最后,根据译本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接受程度对其做出了客观性的总结和评价。以上三个步骤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互相影响互为条件,是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全面客观的描述。通过对不同时期三个译本的历时研究,本文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翻译是受到社会文化规范限制的活动,不同时期的译者通常受到影响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产生完全不同的翻译作品。例如周作人采用古文进行翻译,巴金的语言更为通俗易懂。翻译规范具有不稳定性,不同时期的翻译规范亦不相同,所以不能采用单一静止的传统规范去评价译本的好坏,而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读者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尽管受到多种翻译规范的限制,译者的个人风格也可以在不与规范矛盾的情况下得到保留。因为翻译活动本身就是译者在充分性和接受性之间的动态选择过程,但其发挥依然要从属于其他规范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