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棚户区改造是政府为改善贫困居民家庭居住条件与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而针对城市危旧住房区组织开展的一项住房改造专项工程。为解决长沙市贫困群体住房问题,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稳健增长与社会和谐,2009年开始,长沙市启动了大规模棚户区改造,重点对城市二环线以内棚户区进行集中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保障了人民居住安全,实现了居民“安居乐业”,但同时也面临着棚改融资、拆迁安置及后续管理困难等诸多挑战,亟待加强棚户区改造相关研究,以更好地指导长沙市城市棚改实践。本文在理解棚户区相关概念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长沙市城市棚户区改造时空特征,归纳了长沙市三种典型棚改模式及其优缺点与其适用性,构建了长沙市城市棚改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系统评价,并针对棚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在时序变化上,长沙市城市棚户区改造规模与数量不断增大,改造类型日渐多样,利益主体趋于多元化,且受城市规划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空间分布上,长沙城市棚改经历了从散点到成片,从局部到整体更新改造的过程,长沙棚改在各城区分布不均,二环线以内改造密度大,且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集聚发展态势。(2)长沙市城市棚户区改造存在着“宗地平衡”,“区内平衡”以及“市级统筹、综合平衡”三种典型改造模式,每个模式各有利弊,适用于不同的棚改情形与改造环境。(3)在棚改效益评价上,根据模糊隶属度原则,长沙市城市棚户区改造无论是经济、社会与环境单方面效益还是综合效益模糊评价等级皆为“较好”;根据评价得分值,长沙市城市棚改社会效益比较突出,处于较好水平,经济与环境效益较弱,两者处于一般偏较好水平。(4)长沙市棚户区改造主要在政策依据、规划落实、棚改融资、居民拆迁与安置、棚改后续管理、社区人文建设以及历史景观风貌保护等方面存在着问题。(5)针对长沙棚改问题,从结合城市规划、拓宽融资渠道、和谐改造拆迁、实行多元安置、完善棚改后期服务、创建和谐社区环境、实行渐进保护式改造,合理开发与利用等多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