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观察兔鼻腔鼻窦影像学、解剖学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探讨兔鼻腔鼻窦适用于构建鼻窦炎动物模型的可行性。2、建立细菌性鼻-鼻窦炎兔模型,观察骨质重塑CT影像学与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动态变化,分析细菌性鼻-鼻窦炎随时间变化骨质重塑的病程演变过程及其特征表现。3、建立真菌性鼻-鼻窦炎兔模型,观察骨质重塑CT影像学与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动态变化,分析真菌性鼻-鼻窦炎随时间变化骨质重塑的病程演变过程及其特征表现。4、通过分析细菌性鼻窦炎和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和组织病理学及形态改变特点,探讨两种鼻窦炎的病程演变及其骨质重塑发病机制和两者之间的异同点。方法:1、选取新西兰大白兔40只,利用Discovery CT750HD行常规鼻窦冠状位与水平位扫描,排除先天性鼻腔鼻窦疾病,将其分为4组:解剖实验组5只(10侧);空白对照组5只(10侧);细菌性鼻-鼻窦炎组15只(30侧);真菌性鼻-鼻窦炎组15(30侧)。2、采用上颌窦粘膜划伤、鼻窦填塞及窦口堵塞加标准菌种接种的方法建立兔鼻窦炎模型。造模后追踪观察兔鼻部一般症状。分别在第2、4、8、12周给予鼻腔鼻窦鼻内镜检查、CT扫描、分泌物培养以及取含粘膜骨质做病理切片。3、影像学及组织学评估:兔鼻腔鼻窦CT评估以骨质增生、骨质破坏、皮下软组织受累等为主要指标,组织病理切片均采用HE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筛窦的黏膜炎症、黏骨膜及骨质的组织学改变和骨的重新塑形活性并对相关组织进行相应评分,进行相应的评分。4、统计学分析:利用秩和检验分别对黏膜炎症评分、黏骨膜和骨组织评分、骨质重塑评分进行多组等级资料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对实验组黏膜炎症、黏骨膜和骨组织、骨质重塑分别评分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R的绝对值约接近于1,相关性越强,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果:1、兔鼻腔鼻窦在CT扫描和肉眼解剖观察下结构清晰,鼻中隔将鼻腔分为左右两个腔,鼻腔外侧壁由上颌鼻甲、中间鼻甲、内侧鼻甲、下鼻甲组成,上颌窦窦腔最大,筛窦、蝶窦、额窦相对较小,以上结构均对称分布。2、细菌性鼻窦炎组相关病理组织炎症结果:评分利用稚和检验得出相邻时间段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间隔时间段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4周前上颌窦骨壁病理变化呈慢性破坏性改变,同时具有骨质破坏和增生,第4周与第8周相比骨质破坏和增生P<0.01,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认为此时间段是骨质重朔加速期。其他相邻时间段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3、真菌性鼻窦炎组相关病理组织炎症结果:评分利用稚和检验得出在第2周与第4周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骨质病理炎症在第4周与第8周相比P=0.008,P<0.01,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黏骨膜炎症在第2周至第4周炎症症状发展较快,4周以后呈慢性加重性炎症过程。骨质病理变化同样随时间变化逐渐加重,但是第4周到第8周这个时间段骨质病理变化明显。其他相邻时间段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鼻窦炎在同一时间段相比真菌性鼻窦炎评分相对较高,同时利用稚和检验两两比较得出:鼻窦粘膜改变:第2周P>0.005;第4周P=0.046,P<0.005;第8周P=0.029,P<0.05;第12周P=0.014,P<0.05,粘膜炎症在2周前无可比性,此后真菌性鼻窦炎对粘膜破坏较重于细菌性鼻窦炎。黏骨膜改变:第2周P>0.05;第4周P=0.0412,P<0.05;第8周P=0.004,P<0.01;第12周P>0.05,真菌性鼻窦炎在4至8周时对黏骨膜的破坏重于细菌性鼻窦炎。骨质改变:第2周P>0.05;第4周P>0.05;第8周P=0.046,P<0.05;第12周P=0.023,P<0.05,两者骨质改变在早期无统计学意义,4周以后真菌性鼻窦炎明显重于细菌性鼻窦炎。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比研究两组上颌窦黏膜炎症程度与黏骨膜及骨质组织病理改变和骨质重塑活性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真菌性鼻-鼻窦炎上颌窦黏膜炎性浸润的程度与黏骨膜和骨组织的病理评分(R=0.813,P<0.01)、骨质重塑活性(R=0.796,P<0.01)有明显相关性,即本组黏膜炎症性评分越高,黏骨膜和骨组织的病理评分及骨质重塑活性的评分亦越高。细菌性鼻窦炎组黏膜炎性浸润的程度与黏骨膜和骨组织的病理评分(R=0.781,P<0.01)、骨质重塑活性(R=0.814,P<0.01),即本组对比同样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1、兔鼻腔、鼻窦的解剖与人类鼻腔、鼻窦解剖结构既有相似也有不同,其上颌窦解剖部位与人相似且窦腔较大便于操作,适用于鼻窦炎动物模型建立,可应用于模拟人类鼻窦炎的相关研究。2、真菌性鼻-鼻窦炎与细菌性鼻-鼻窦炎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观测均有骨质破坏、吸收、缺如、增生及重塑纤维化的现象;真菌性鼻窦炎骨质改变呈慢性持续性炎症,骨质破坏程度重于细菌性鼻窦炎;真菌性鼻-鼻窦炎和细菌性鼻-鼻窦炎上颌窦黏膜炎症浸润程度、黏骨膜及骨质组织病理改变、骨质的重塑活性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两组疾病模型在粘膜感染2周时已具有骨质改变,第4周开始骨质破坏或重塑加速,真菌性感染随时间延长而呈持续加剧,而细菌性感染到第8周后骨质破坏或重塑基本处于静止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