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完成了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一套完整的教学序列构建。据不完全统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经遍布全国近200家高等院校,专业发展呈现出“空前绝后”的过热态势。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理论建设相对薄弱,教学以经验总结和技巧训练居多,学术视野不够开阔。人才培养层次区分不明显,毕业生显得基础相对薄弱,在未来职场竞争中后劲不足。在西方,有着两千多年的学术实践和教育传统的口语传播学,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口语传播学主要从人类的传播主旨出发,视人类传播为一双向互动的沟通过程,研究主题除了聚焦在人类传播互动作为信息的产制、接收、技巧与解读的过程外,更强调上述过程中所牵涉到的语艺、说服、协商、冲突解决以及意义共享等课题。它探讨的是一种话语方式,研究如何最恰当的利用口语形式以及其他副语言形态来影响受众,意图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行动产生改变。我国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中,较少关注学生未来在从事播音主持工作中作为传播主体“人”的培养。大量模式化的训练造就的是程式化的语言“表述”能力,而不是像口语传播学那样,去培养作为言语生成主体——“人”,语言的生产、制作、传播、反馈与修正的能力。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口语形态是人类社会中语言应用的典范,播音主持活动所呈现的传播状态完全涵盖在口语传播的研究之中。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传播现象,与口语传播的理论之间存在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因而,从口语传播的视角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审视,我们认识到:播音与主持教育是以“人”为主体的口语传播教育;培养播音与主持能力即塑造口语传播能力;口语传播可以为播音与主持教学的各种实践环节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口语传播学的视角,为我们改革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播音与主持活动作为典型的口语传播形态,是语音面貌的显性特征和语言思维的隐性特征的相结合。因此,创新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为:将有声语言发声技巧和口语传播理论并重,以塑造学生口语传播能力为中心,强化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我要说话”的口语传播价值观和“以言立信、以言立诚、言行一致”的职业道德观念为两翼,培养学生树立起运用口语传播为公共服务的精神。这也将是他们今后从事播音与主持工作内在动力的保证,职业生命力的保证。引导学生以面向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媒体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岗位为主要就业方向,兼顾拓展公关、营销、文宣等方面、多渠道就业。成为掌握播音与主持基本理论与基本业务能力的口语传播人才,更加全方位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未来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专业特色,注重和口语传播的学科交叉,以充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要利用现有优势,突破我国口语传播研究的空白。而在社会分工体系和就业前景不明的情况下,要避免仓促成立口语传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