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现有水煤浆分散剂普遍存在着对低阶煤适用性差、用量大且分散降黏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了制备适用于低阶煤的低成本、高性能水煤浆分散剂,本文以一种低阶的神东长焰煤(JC)为制浆原料,研究了碱木质素(AL)的化学改性对其分散性能的影响,考察了萘磺酸甲醛缩聚物(NSFC)的合成条件对产物分布的影响以及产物分散性能的变化,通过构建JC分子结构模型和其与NSFC的相互作用模型,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了NSFC在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有水煤浆分散剂普遍存在着对低阶煤适用性差、用量大且分散降黏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了制备适用于低阶煤的低成本、高性能水煤浆分散剂,本文以一种低阶的神东长焰煤(JC)为制浆原料,研究了碱木质素(AL)的化学改性对其分散性能的影响,考察了萘磺酸甲醛缩聚物(NSFC)的合成条件对产物分布的影响以及产物分散性能的变化,通过构建JC分子结构模型和其与NSFC的相互作用模型,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了NSFC在煤表面和煤/水界面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热解改性降低了JC的水分和挥发分,提高了半焦的煤阶,使得半焦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含量大幅减少,降低了半焦的亲水性,同时使得半焦的微孔结构更加丰富,这是引起JC的定黏浓度从65.2%提高到69.6%的主要原因。利用成浆性好的半焦与JC混配,可以提高JC浆体的浓度,而且混配样的成浆浓度和流变特性主要受所选焦样成浆性能力的影响,成浆性能好的焦样更有利于提高混配样的成浆浓度,改善混配样的流变性能,从气化反应性来看,半焦与JC在1000 oC以上均具有很高的转化率。利用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将环糊精(β-CD)枝接到AL分子结构上,不仅提高了改性AL(β-CD-AL)的分子量,还增加了β-CD-AL结构中亲水基团羟基的数量,β-CD-AL作为水煤浆分散剂在降黏和提高浆体稳定性方面效果突出,JC煤粒对AL的最大吸附量从7.22 mg/g减少到对β-CD-AL4的最大吸附量4.82 mg/g,虽然吸附量下降,但浆体的定粘浓度从57.2%升至58.7%,而且相同的浓度下,β-CD-AL4提供的Zeta电位比AL强约2 m V,此外,有效枝接在AL结构上的β-CD含量对β-CD-AL的性能影响显著,随着β-CD含量的增高,浆体的Zeta电位降低,浆体的稳定性提高,这主要归因于在碱性环境下β-CD的空间结构提供的静电斥力和空间位阻效应的共同作用。通过对NSFC合成条件的优化研究,当萘磺化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60°C,萘与浓硫酸摩尔比为1:1.15,反应时间3 h,2-萘磺酸(2-NSA)收率最高;当反应温度115°C,反应时间60 min,萘和水的摩尔比为1:2.3,1-萘磺酸(1-NSA)水解的转化率最高;缩合反应在酸度为30%,萘与甲醛的摩尔比为1:1,反应温度为105°C,反应时间2 h的条件下,2-NSA全部与甲醛聚合生成NSFC,但是1-NSA在酸度40%或以上时,极易发生过渡缩合而结焦。等温吸附和接触角实验表明,由于NSFC的芳环与JC表面形成π~π作用,并在JC表面形成单分子物理吸附,使得NSFC的吸附构型中亲水基团-磺酸基朝向外部,从而增强JC表面的亲水性;HPLC分析表明,缩合产物在磺化度和分子量方面存在差异,酸度大于40%条件下,NSFC以枝状结构为主且分子量较大;从NSFC对水煤浆的降黏分散作用上可知,高磺化度和线性结构的NSFC具有更好的降黏作用,同时有利于提高浆体的稳定性方面,随着缩合程度的加深,枝状结构的NSFC含量增加,在降低水的表面张力方面作用更明显。根据JC的分子结构信息,利用软件ACD/Chemsket构建了JC分子模型,并通过13C NMR和密度结果的比对,证明了模型的合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NSFC与JC的相互作用模型,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NSFC-2与JC表面的吸附程度最紧密,随着NSFC聚合度的增加,吸附能量减弱,扩散系数也随之降低,这主要是随着NSFC链长的增大,使得分子之间作用力如空间位阻和静电斥力变得越大,减弱了NSFC与煤的相互作用。通过对NSFC-5在JC/H2O界面的吸附特性可知,NSFC-5增大了体系中水分子的扩散系数,水分子运动更加活跃,并使得部分存在于JC孔隙内部的束缚水脱离了JC的作用力而转变为自由水,这部分增加的自由水是NSFC起到降低CWS体系黏度的根本原因。
其他文献
随着开采强度加大,鄂尔多斯煤炭开采逐步向深部发展,深部矿区矿井逐步投产。鄂尔多斯深井高强度开采矿压特征与我国中东部地区深部开采表现的巷道大变形和强流变性、冲击地压以巷道掘进和回采期间为主等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除表现为高地应力下采掘严重失衡、临空巷围岩剧烈变形外,其煤层上覆厚硬岩层破断下周期来压步距大、矿压显现强烈。鄂尔多斯深部矿区具有的高地压、强扰动、复杂地质条件的特征,使得该地区深部开采呈现采动
我国东部高潜水位平原区,作为重要的煤-粮复合区和人口聚居地,每年因煤炭开采导致大面积的耕地沉陷,形成大面积的积水区,土地复垦工作难度加大,进而加剧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煤矸石作为煤炭开采过程中的主要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仅为15%左右,煤矸石的低利用率不仅导致资源闲置浪费而且占用大量的土地,破坏生态平衡。已有的研究是将煤矸石直接应用到采煤沉陷地复垦中,由于其粒径粗、孔径大保水保肥性差,传统的上土下石结构
煤对甲烷的吸附-扩散性能是影响煤层含气量大小和煤层气开发潜力的重要储层参数,而煤的孔隙结构是影响煤层气吸附-扩散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综合运用煤地质学、煤层气地质学和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了不同煤阶煤的孔隙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及其对煤中甲烷气体吸附-扩散性能的影响,建立了不同煤阶煤的孔隙结构演化关系及随压力变化气体扩散系数变化模型,揭示了孔隙结构对甲烷吸附-扩散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机理。取得了以
当前我国煤矿安全事故死亡率一直在降低,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也在向好发展,但安全问题仍面临很大挑战,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仍有抬头的势头。安全投入虽然较过去已明显改善,但在实际安全生产中没有最大化发挥作用,这进一步加剧了煤矿安全需求增长与安全投入作用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对煤炭工业的持续、安全、绿色发展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减少都不能发挥好的作用。由此可见,系统研究煤矿安全投入问题,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减少甚至避免事故
冲击地压作为煤矿重大灾害之一,一直是采矿科技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冲击地压致灾机理逐渐丰富,但煤岩体动力灾变是复杂的动力失稳现象,受地质环境、工况条件等众多因素影响,从灾害孕育、启动致发生均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和系统失稳特征。很多学者从高应力、强冲倾、大构造等角度进行了研究,但对于煤岩体结构效应及诱冲机理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为此,本文以宏细观变尺度研究手段为基础,首先对国内近年来发生的
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既赋存有晶质石墨和隐晶质石墨的的国家,随着碳时代的到来,石墨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煤系石墨,属于隐晶质石墨,由煤的高变质作用阶段进入石墨化阶段的产物。然而,对煤的石墨化作用研究较少,在煤的石墨化特征、煤成石墨化的影响因素、煤系石墨的成矿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尚不清楚。因此,加强对煤系石墨的特征和石墨化过程的演化特征以及成矿机制研究,对煤系石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
自然崩落法采矿是指采用拉底造成的应力重分布诱导矿石崩落的采矿方法,该采矿方法尤其适用于矿体厚大的低品位矿山,并可以显著提高开采效率、降低采矿成本、提高生产强度,提升矿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该采矿方法生产工艺先进,具有一定规模效益,但同时优缺点也非常明显,需要很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在自然崩落法回采过程中,矿体崩透地表前,相当于空场条件下放矿,如果放矿速度过快,会使崩落顶板与存窿面之间留有较大的空间,一旦
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以其优良的力学性能,在工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此类复合材料具有复杂的微细观结构,实验和细观力学方法对其进行力学性能研究时存在一定的限制,有限元方法因能对接近实际微细观结构的代表体元模型求解数值解,因此具有更大的优势。以真空无压烧结法制备的氧化锆增韧氧化铝颗粒(ZTAp)增强铁基复合材料(ZTAp/Fe45)为研究对象,对颗粒增强复合材料高体积分数几何模型的参数
浮游选矿是实现细粒煤分离提质、减少燃煤污染的重要手段。在煤泥浮选过程中,捕收剂作为有效调控煤泥浮选效果的药剂,受到了广泛关注。捕收剂的种类及用量是影响浮选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捕收剂在煤颗粒表面的吸附特性又取决于煤颗粒(有机质和无机矿物)的表面性质。煤颗粒表面性质决定了捕收剂的结构及其在煤表面的作用规律。因此,研究不同捕收剂与不同煤颗粒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对指导浮选捕收剂的靶向选择及设计具有重要
我国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但因高地应力、高储层压力、高地温和低渗等地质特征,导致开发难度大、开发风险高,在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尚未实现商业化开发利用。对勘探开发目标进行优选排序,即确定开发序列,是煤层气勘探开发决策的重要任务,它受资源条件、地质条件、开发风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往往相互冲突且不具公度性,传统的单目标决策方法难以处理此类综合评价问题。目前,煤层气勘探开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