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小分子物质对漆酶进行改性来提高漆酶的活性和稳定性是漆酶改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以L-苯丙氨酸甲酯盐酸盐(L-PEM)和二氧化硫脲(TDO)对漆酶氨基酸残基末端的羧基和氨基进行改性,在活化剂的作用下,将这两种试剂分别接枝到漆酶上,达到提高漆酶活性和稳定性的目的。本论文首先对漆酶改性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包括改性试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 H。研究发现经改性后的漆酶在活性和稳定性上均有了较大提高。以漆酶的活性和稳定为指标来确定改性实验的最佳条件,其中L-PEM改性漆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漆酶(10mg/m L)与L-PEM(1 mg/m L)溶液的反应用量比例为10:4,反应时间为8h,反应p H为6,反应温度30℃;TDO改性漆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漆酶(10mg/m L)与TDO(1 mg/m L)溶液的反应用量比例为10:4.5,反应时间为13h,反应p H为9,反应温度30℃。实验结果表明,在72℃的温度下,测得L-PEM改性漆酶的半衰期为16.05min,比未改性漆酶的半衰期提高了56.9%;而TDO改性漆酶的半衰期为7.6min,比未改性漆酶提高了1.3%。其次,对改性漆酶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荧光光谱、核磁共振检测分析,发现改性漆酶的天然构象与未改性漆酶相比有所变化。当漆酶分子上接枝上L-PEM,漆酶的二级结构的β-折叠含量和无规则卷曲都减少,α-螺旋含量增加,β-转角含量基本不变。当漆酶分子上接枝上TDO后,漆酶的二级结构的无规则卷曲含量减少,α-螺旋含量和β-折叠的含量的和增加,β-转角含量基本不变。这些变化使得改性漆酶的结构更加紧凑,但仍保持了未改性漆酶的紧密疏水结构。然后,通过漆酶/组氨酸体系对未漂原生桉木浆纤维进行预处理,探讨了反应时间、漆酶用量、组氨酸用量、反应p H以及回用次数等因素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未改性漆酶/组氨酸体系处理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为3h,漆酶用量8U/g(o.d.),组氨酸用量1%(o.d.),最佳反应p H为7;L-PEM改性漆酶/组氨酸体系处理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为2h,漆酶用量8U/g(o.d.),组氨酸用量1%(o.d.),最佳反应p H为7;TDO改性漆酶/组氨酸体系处理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为1.5h,漆酶用量8U/g(o.d.),组氨酸用量1%(o.d.),最佳反应p H为6;利用改性漆酶处理原生桉木浆,其纸张的物理强度比未改性漆酶处理原生桉木浆效果好,改性漆酶处理的纤维经回用五次后其物理性能高于未改性漆酶预处理的纤维。最后,与空白样相比,漆酶/组氨酸预处理后的纸张纤维的数均长度、重均长度、二重重均长度以及纤维粗度均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度较小;电镜扫描纸张纤维显示,空白样的纤维表面相对光滑,原生桉木浆经过漆酶/组氨酸预处理后,纤维的形态并无明显的变化,只是纤维表面变的粗糙并具有不同程度的塌陷,纤维表面可以看见细小纤维或者孔洞;与空白样相比,未改性漆酶/组氨酸、L-PEM改性漆酶/组氨酸和TDO改性漆酶/组氨酸预处理的纤维,其纤维素分子间氢键含量分别增大了14.90%、6.57%和3.88%;而分子内氢键O(3)H…O(5)和O(2)H…O(6)的相对含量总和分别降低了33.35%、14.70%和8.68%;对预处理后的纸张纤维进行XRD衍射分析,预处理前后的纤维主要的特征峰002峰的衍射位置(2θ=22.5°)基本不变,而特征峰101、101-衍射位置(2θ=14.5°、16.5°)发生重叠以及衍射峰的强度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