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0世纪70年代,“3P”问题——poverty(贫困)、population(人口)、pollution(污染)开始成为世界三大难题,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日益演化为中国社会经济的核心问题。今年的“两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议题。温家宝总理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银行推算中国的贫困人口在1亿以上,国家统计局的保守数字是2千多万,基尼系数高达0.5。贫困困扰着中国,在西部地区尤其严重。因此,减少和消除贫困是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最难的任务。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绝大多数,“三农”问题严重。文盲半文盲还存在相当数量,其中90%都分布在农村。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低下,1997年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其以下程度劳动力比重高达88.13%。经过五年左右的发展,2001年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比重依然高达87.18%。这不仅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民生存方式的变革。在“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中,无论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或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提高科技投入水平,都与农民的素质有相当大的关系。如果农民的教育水平比较高,素质比较好,离开农业进入非农产业以后就能比较容易掌握所需要的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同时,也更容易适应新的生活,转移所带来的摩擦会比较小。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地、大量地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地提高农民收人。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的工作。农村人口劳动力素质提升的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作为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延续力量,农村孩子的素质教育水平关系着未来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是要求上一代人的发展不能给下一代人的发展造成障碍,那么,教育就是要进一步做到上一代人的不发展不给下一代人的发展造成障碍。发展农村教育以及农村基础教育是解决中国的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