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世纪以来我国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之一,是历史教育彰显“以人为本”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所在。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职文化课教学,尤其是历史学科如何适应社会繁荣、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对中职学校提出的要求,成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尽管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都属于基础教育,但二者的培养目标不同,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大批掌握专业理论和各种专业应用技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关键内容,而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有着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它的本质功能就是对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是学生基本人文素养与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来源。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构成。在引言中详细论证了本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概述了国内的研究状况和研究方法。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内蒙古警官学校的历史教学实际情况为例,从中职学校教学中历史学科定位、学生质量、历史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社会评价和教育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叙述了中职学校历史教学的现状。第二部分是正文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全面分析第一部分现状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了解读了改进中职学校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具体策略。在正文第三部分中,重点阐释了中职学校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是结论部分,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取决于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信息接受和处理、经营管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等实践能力,同时,还取决于文化基础知识,竞争和合作精神,开拓与创新思维、职业道德素养、社会交往与沟通、不断学习等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来说更为重要。中等职业学校一定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使中职学校历史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一生的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