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渤海承纳的入海化学污染物逐年增加,鉴于遏止乃至改善渤海海洋生态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有必要对渤海主要化学污染物入海通量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收集了大量监测数据和文献资料,确定了各污染源排放营养盐和COD的入海通量计算方法和渤海污染物入海通量归并方法,根据主要污染源地理位置,特别是黄河、海河、滦河和辽河四大河流与莱州湾、渤海湾、中央海盆地和辽东湾四大水域的对应关系,将各种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入海通量分别归并到黄河流域、海河流域、滦河流域和辽河流域。根据通量计算方法和流域归并方法,统计了黄河、海河、辽河和滦河的入海年径流量、环渤海三省一市直排入海废水量、养殖面积的年际变化情况,系统计算了河流、排污口和养殖排放的主要化学污染物入海通量,大气沉降和面源污染物入海通量采用年均值,然后分析了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渤海营养盐和COD等主要化学污染物入海通量年际变化规律,以及各污染源比例的年际变化规律和黄河流域、海河流域、滦河流域和辽河流域的污染物比例分配。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随年份增加,渤海DIN(无机氮)入海通(总)量整体上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N”型变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为16×10~4t/a左右,然后逐渐增加,到90年代初增至35×10~4t/a左右,平均年增长率为8.3%,之后又大幅降低,到90年代末为18×10~4t/a左右,平均年减小率为5%,然后又有所增加,2004年大约为25×104t/a。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随年份增加,渤海DTP(溶解总磷)入海通(总)量整体上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倒“V”型变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为1.4×10~4t/a左右,然后逐渐增加到90年代中期为2.8×10~4t/a左右,平均年增长率为6.7%,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渤海DTP入海通量逐渐降低,2004年约为1.8×10~4t/a。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随年份增加,渤海COD入海通(总)量整体上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倒“V”型变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为80×10~4t/a左右,然后逐渐增加,90年代末达到120×10~4t/a左右,平均年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