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一段时期,我国很多地方都建设了大学城,目的是推动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本研究的目的是顺应改革要求,以大学城建设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基本生存、养老、医疗保障制度等问题,了解在大学城建设和运转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现实生存状态、发展优势和现实困境,解决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实现社会公平,让失地农民能够分享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本文以长清区大学城建设为例,通过对失地农民生存状态的实地考察,总结了在大学城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工作中的成绩和失误,分析了因征地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并试图从农民自身的角度及农村特有的文化方面,详细地比对农民在失去土地前后的生存状况变化,从而更全面、客观地描述大学城建设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这样,就可以为一些研究者研究失地农民问题提供一些现实的资料,以期能更加全面地分析失地农民的生存保障问题,对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有所帮助。鉴于本文的性质,作者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文中大部分数据都是真实和准确的,只有少数数据是由被调查对象根据他们对村庄的了解估算出来的,但也基本上能反映所要说明的问题。除此之处,本文还采用了文献法、实地观察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尽量使调查数据更能准确的反映现实情况。通过对长清大学城建设过程中失地农民生活状态的调查,反映出新时期的农民市场经济意识更加强烈,对土地的依赖明显减轻,失地不再是一种痛苦,相反还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应该看到农民失去土地后产生的各种新问题,为了能更好地保障失地农民实际生活水平不降低、解决其长远生计和发展问题,必须重视失地农民的主体性,充分保障失地农民的知情权、选择权和话语权,使失地农民代表有权参与土地征用政策的制定;同时要完善相应的土地征用法律法规、规范征地程序、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另外政府还要合理引导失地农民进行角色转换,实现农民到市民的完全转化。做好这些工作对于加快发展中国城市化建设,实现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