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试点,推动了新课程下的高考改革。2007年首次举行新课程下的高考。质量是高考的生命力所在,因而人们高度关注新课程下的高考质量。新课程下的高考方案中具有很多亮点,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但也对高考质量形成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新课程下各省(区)高考方案的梳理,归纳出新课程下高考质量的影响因素,并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学和考试学的相关理论为高考质量控制寻求理论基础。在考试学理论、问卷统计分析结果以及“三个有利于”原则的指导下,确立了新课程下高考质量控制的内容及其标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通过研究,得出如下主要观点:新课程下高考的质量是指新课程下高考结果满足一定需要的能力特征的总和。所谓“一定需要”是指受高考结果影响的人或组织对高考结果的需要。高考满足这些需要的能力特征主要表现为高考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新课程下高考的质量控制,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质量要求,高考活动的施控者采取各种措施监督高考活动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新课程下的高考质量控制标准应该是由国家公认机构制定并由国家标准权威管理部门批准的文件。它对高考设计、实施和评价规定了规则、导则和要达到的特定指标,供高考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遵守和反复使用,以确保高考活动的最佳秩序和质量的实现。新课程下的高考是由参与考试活动的诸要素彼此关联、相互作用而形成,并与一定环境发生关系,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影响其质量的主要因素有自身因素、人员因素和条件因素。控制论、差异原理、人本原理和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的理论基础。新课程下高考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科目设置、考试大纲、命题质量和实施规范,四者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影响。这些内容能否得到科学合理的控制,将直接关系到高考质量的优劣程度。科目设置应以新课程体系为基本依据,笔试科目数以4~5门为宜;语、数、外作为必考科目;恰当地运用质性评价方式;各科分值比例体现中学课时比例和高校要求。考试大纲的内容要完整,内容体系和试卷结构合理;样题或示例规范。试卷结构主要包括内容要素、能力要素、题型要素、分数要素、长度要素、时限要素和背景材料;技术指标主要包括难度、信度、效度、区分度和等值。考试实施过程中着重对监考的规范化与人本化、阅卷评分和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控制。新课程下高考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包括政策法规控制、专家权力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统计分析控制、标准审查控制以及社会监督控制。前馈控制阶段多采用政策法规控制、专家权力控制,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控制、标准审查控制和社会监督控制,反馈控制主要通过统计分析来实现。它们相互联系,彼此补充,共同保证高考预期质量目标的实现,并为高考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