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由看和谐——马克思以自由为中心的和谐批判的当代启示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GYXK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在从自我意识立论的理性自由观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自由观,再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视野中的共产主义自由观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自由为中心向自己的时代发问,以和谐为基点全面解答其时代的社会历史问题,从而无可争辩地把自己推上了时代的制高点,确立起一个以自由为中心的和谐批判的内在结构:他从自由、生命、人道三个同等意义的范畴来把握人的本质含义,在人的存在的二元结构中探索实现自由、生命和人道的理论构造和实践路径,在内在与外在的同一关系中批判物化即异化的物役史,在古典劳动价值运动中确立起了人在物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即社会主义的人对自身内、外在关系的自由支配,以“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的格言宣告了人类学史的实践诞生方式。质言之,马克思从人的自由的本质规定性入手,在人的内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与外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关系中把握人的自由,从而使自由表达为和谐,使和谐表达为自由,最终勾勒出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的美好蓝图,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其他文献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目前国际国内的一个热点问题,有的学者甚至把它看作是未来学术发展的主潮之一。它于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于欧美,70一80年代逐步走红欧美等英语世界,后在全球
现代治理理念发端于西方社会,强调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在涉及自身的相关领域多方沟通、参与协商、合作共治,有效地处理事务、协调纠纷、解决矛盾、达成一致,实现各
宗教改革后的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其相关研究已经经历了范式转变,从欧洲中心转到汉学中心。然而,内容上却有偏颇,尤其注重儒耶对话,产生佛教的缺席。根据四库的评价,本文将重新反省此
预设是语言逻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弗雷格赋予这个概念以逻辑学和哲学意义以来,围绕这个问题产生了大量的讨论和相关文献。因为预设与意义、真值、语境等问题域联系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