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下,从器物的角度去探讨物质文化与审美的关联性,是当下美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角度、新的切入点。由此对古典文献的再阐释,既是温故知新,可以拓展古典美学研究的新领域,又是古为今用,形成历史对现实的一种呼应。古代传统美学中对器物的审美虽不绝如缕,但总体上缺乏其理论话语体系。中国历史上向来“重道轻器”,把对器物的审美活动视作“玩物丧志”,到晚明时期这种思想开始有了较大的转变,出现了许多器物的书写品鉴文本,其中被称为晚明士大夫生活“百科全书”的《长物志》颇负盛名。《长物志》作为一部介绍园林建造和室内陈设的专著,内容涉及衣食住行游赏玩各个领域,其中的器物美学思想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尝试以器物为切入点,从晚明文人士大夫的代表人物文震亨着手,通过对其著作《长物志》器物美学思想的研究,展现晚明社会独特的物质文化景观和以文震亨为代表的晚明文人的器物审美风尚,从具体的形而下之器升华到形而上之道,探寻器物背后非物质的审美价值观念和传统哲学文化内涵。论文绪论部分主要是对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介绍,包括文震亨以及《长物志》其书的相关内容,对《长物志》研究现状的概述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意义。正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长物志》中“长物”之风的生成背景,首先从政治和经济层面分析晚明社会背景与丰富的物质基础,其次从文艺思潮方面揭示出从传统“玩物丧志”到晚明以“长物为美”的思想转向,再从哲学层面展示出从重道轻器的传统器物观到百姓日用即是道的观念演变。第二部分从文本出发,论述“长物”的品鉴之道,首先论述文震亨既重视“长物”的实用属性,又重视“长物”的审美属性,其次具体分析其“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的器物品鉴标准,并总结出文震亨的审美趣味。第三部分从传统文化和哲学内涵入手,文化方面首先对文震亨的园林进行文化定位,再从对比兴传统的传承和对隐逸文化的出新两个方面来展开,挖掘出其中隐含的积极和消极意义。哲学内涵包括“器合自然”的道家自然观、“器以藏礼”的儒家礼乐传统和“器显生命”的“生成”哲学,这些思想并不是相分离的,它们呈现出一种互补的状态,“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相互补充,延续中国“三才之道”的传统,把天、地、人“合以成体”即“天人合一”视为最终的理想境界。器物不仅仅是实用之器、陈设之器,也是观念之器、载道之器。在《长物志》中,器物作为一条红线,既串联起文本中的园林建筑、造物工艺和日用之物,又绾接晚明社会“物的崛起”这一历史景观,还维系着文人士大夫审美心境的理想寄托,不同于传统的“唯道集虚”、“物我两忘”,而是把韵、才、情寄情于各式各样的器物。对《长物志》中器物的研究不仅在于品鉴其中的审美和陈设,更在于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社会历史意义和哲学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