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以2个不同株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良玉99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0cm、60cm、70cm 3个行距处理,分别在辽西黑山、辽南海城、辽北铁岭3个生态区,在增加种植密度的条件下,通过测定玉米群体形态指标、光合特性、冠层结构及产量,研究不同种植行距对玉米产量以及群体结构的影响,为探索玉米最适宜的种植行距,构建玉米高产群体结构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的行距对玉米产量有明显的影响。不同生态区,郑单958和良玉99在50cm行距处理下有较高的产量;生育后期,50cm行距处理干物质重明显高于其他行距。因此,在不同生态区,50cm是较适宜的行距,有利于建立高产的玉米群体。2.生育期后期,各生态区50cm行距处理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光截获面积较大。叶片的茎叶夹角随着行距增加而增大,叶向值减小,50cm行距,比60cm、70cm行距处理的茎叶夹角和叶向值更合理,中下部叶片分布均匀,有利于玉米群体光合能力提高和产量的增加。3.各生态区50cm的行距玉米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指标均处于较高水平,特别在灌浆期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有利于提高玉米群体的光合能力,促进产量形成。4.各生态区,50cm行距处理显著提高玉米群体各层透光率,有利于群体各层叶片光合。不同行距处理,田间CO2含量变化趋势与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叶面积指数较大时,玉米田间CO2含量也较高;各处理间田间温度差异不显著,相对湿度随着行距的增大有减小的趋势。5.不同生态区,降水量是影响玉米产量及群体指标的主要因素。50cm行距,玉米群体结构较好,对不同生态区气象因子有较好的适应性,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