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降脂方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作用,通过健脾疏肝降脂方对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等方面的影响阐明其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为健脾疏肝降脂方在非酒精性脂肪肝领域的应用提供新的依据,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并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开拓思路。 方法:72只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级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给予SPF级饲料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对照组,壳脂胶囊组,健脾疏肝降脂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各12只。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其余各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并在下腹部给予皮下注射10%的CCl4食用油溶液,剂量为0.1mL/10g,2次/周。同时,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同体积的超净水灌服,余组给予相应剂量的健脾疏肝降脂方药液或壳脂胶囊水溶液灌服,均为0.2mL/10g体重,连续6周。最后1次治疗后禁食12h,给予10%水合氯醛溶液4mL/kg腹腔内注射麻醉,麻醉成功后,给予腹主动脉穿刺取血,将血样低温下离心分离,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清磷酸酶(AKP)及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IV型胶原(CIV)、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的含量。处死小鼠后,快速剖取肝脏称其湿重,计算肝指数,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在肝脏左叶同位置处剪一小块大小适宜的肝组织置于4%多聚甲醛液中固定,给予肝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①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其小鼠肝指数、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ALT、AST、GGT、AKP、HA、CIV、LN、PCⅢ均有明显的升高,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②与正常组相比,治疗各组肝指数及ALT、AST、GGT、AKP、HA、CIV、LN、PCⅢ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GGT、LN水平方面,治疗高、中剂量组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PCⅢ、CIV水平方面,治疗中剂量组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模型组对比,除在降低LN水平方面低剂量组与模型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治疗高、中、低组、壳脂胶囊组,其余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或者减轻,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在改善肝脏相关指标方面:各剂量组均能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血清ALT、AST、AKP、GGT、HA、PCⅢ、LN、CIV水平,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降低ALT、HA、GGT水平方面,中、高剂量组效果优于壳脂胶囊组、低剂量组;在降低AST水平方面,中剂量组优于其它3组;在降低AKP水平方面,从均数上看中剂量组效果最好,高剂量组次之,低剂量组再次之,壳脂胶囊组最差;在降低PCⅢ、CIV水平方面,中剂量组效果最好,低、高及壳脂胶囊组有一定的治疗作用。⑤光镜下可见:肝小叶结构正常,肝细胞索排列较整齐,放射状排列存在,小叶周边出现少量肝细胞小泡性脂肪变性,细胞内胞浆丰富,细胞核大小正常,位置居中,与模型组对比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得到较大改善,脂肪变的肝细胞数目明显减少,胞质内脂滴减少或消失,胞质丰富,部分肝细胞较正常组肿大,胞浆内胞浆丰富,细胞核大小正常,位置居中,可见少量的脂肪空泡。肉眼观察肝脏颜色呈鲜红色,表明肝内已没有明显的脂肪沉积。各组间非脂肪肝小鼠肝指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1)健脾疏肝降脂方对NAFLD小鼠的ALT、AST、GGT、AKP及HA、CIV、LN、PCⅢ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通过促进 NAFLD小鼠病变肝脏细胞的恢复来降低血清转氨酶的活性,减少血脂的含量,降低FFA的活性; (2)健脾疏肝降脂方能缩小 NAFLD小鼠的肝脏外形及减轻重量,从而改善NAFLD小鼠肝脏的脂肪变性程度,抑制肝纤维化; (3)健脾疏肝降脂方改善 NAFLD小鼠肝功能和抑制肝纤维化与药物的剂量有关,中剂量组效果最佳,作用机理复杂,可能和药物剂量以及方中各药的配伍比例、用量大小等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