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终板信号改变是腰椎MRI影像中常见的一种征象,多项研究表明它可能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症状的缓解,但目前在采用何种术式才能取得更好疗效方面仍存在不少争议。
目的:1、进一步探讨椎体终板Modic改变与下腰痛之间的关系;2、探讨不同术式治疗伴有Modic改变的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2005年5月到2009年12月间,入选病例106例,其中单纯椎间盘突出症33例,伴终板Modic改变的椎问盘突出症患者73例。所有患者分为3组,第1组为A组,诊断为单纯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共33例,予以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第二组为B组,为MRI发现有终板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45例,其中ModicⅠ、Ⅱ、Ⅲ型分别占13、25、7例),行MED治疗;第三组为C组,同样为终板有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28例,其中ModicⅠ、Ⅱ、Ⅲ型分别占9、17、2例),予以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每组均进行术前、术后疗效对比及术后组间疗效的对比分析;评估指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下腰痛、腿痛的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 scale,VAS)。随访方式:门诊、信件、电子邮件及电话随访。
结果:术后随访半年至5年(7~64个月),平均随访3年。A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平均年龄44.5岁(23~67岁),其中LA/5椎间盘突出症19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14例。术前腰、腿痛VAS及ODI的平均值为分别为7.70(2~10),8.97(6~10),31.58(14~45),术后随访时分别为0.83(0~3),0.74(0~3),4.36(0~9);B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平均年龄44.1岁(32~66岁),其中LA/5椎间盘突出症17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28例,术前腰、腿痛VAS及ODI的平均值为分别为8.11(4~10),8.83(4~10),35.18(17~45),术后随访时分别为1.85(0~5),0.83(0~4),6.58(0~19);C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31.5岁(25~73岁),LA/5椎间盘突出症17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11例,术前腰、腿痛VAS及ODI的平均值为分别为8.70(5-10),8.65(3-10),35.8(22~43),术后随访时分别为1.15(0~2),0.62(0~3),5.43(1~12)。术后所有患者腰椎活动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ODI评分值较术前明显减低(P<0.05)。其中三组术前VAS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A、B组间腰痛VAS评分、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相比,腰痛VAS术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中ModicⅠ型与Ⅱ型相比腰痛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Modic改变与下腰痛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并影响了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的疗效。
2、微创手术对治疗伴或不伴终板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效,但无Modic改变者疗效优于有Modic改变者。
3、PLIF、MED均是治疗伴终板Modic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有效术式,但经过处理终板的PLIF术在术后腰痛的缓解上优于MED术,且对ModicⅠ型的疗效要优于Ⅱ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