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最重大的环境问题,也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复杂的挑战之一。其中,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世界各国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签订了《京都议定书》等一系列政府间合作协议。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在2006年,我国的碳排放总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我国提出了具体减排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50%。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地域广大,不同区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能源资源状况的不同,地区之间能源消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地区之间的二氧化碳排放存在着差异。明确地区间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差异对于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有着指导性作用。本文首先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我国30个省市1995-2009年的CO2排放量进行了估算,然后基于人均二氧化碳这一指标,建立了区域碳排放Panel Data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进步六种因素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结果显示:(1)人均GDP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消费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比率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作用也较大。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就人均二氧化碳的长期变动趋势来看,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对中、高排放地区的影响很大,固定资产投资比率和技术进步对高排放地区有较大的影响,而低排放地区对GDP和FDI的反应则更为明显。(3)尽管产业结构在各个地区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影响都有显著的长期影响,但在短期内,其影响并不显著。(4)短期内,低排放地区对各种影响因素变动的反应较为迅速,系统回复到均衡的速度较快,而中、高排放地区则较为缓慢。随后本文就我国1960年—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结果显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同GDP之间呈现出倒“N”型变动关系,GDP对二氧化碳的弹性系数先降后升,并在改革开放后持续下降。但2002年后,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增长,GDP弹性系数再次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