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劳动者因履行职务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害是否承担责任以及承担多大的责任,我国法律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导致相关劳动争议的司法审判混乱不一,相关问题的研究理论观点各异。然而,法律未作规定并不意味着劳动者为无责主体。固然劳动关系具有从属性,用人单位的经营风险包括劳动者因履行职务造成损害的风险,但劳动者作为行为主体,其在履行职务过程中负有谨慎履职的义务,若劳动者违反其义务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害,基于权利义务责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者因履行职务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害是否承担责任以及承担多大的责任,我国法律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导致相关劳动争议的司法审判混乱不一,相关问题的研究理论观点各异。然而,法律未作规定并不意味着劳动者为无责主体。固然劳动关系具有从属性,用人单位的经营风险包括劳动者因履行职务造成损害的风险,但劳动者作为行为主体,其在履行职务过程中负有谨慎履职的义务,若劳动者违反其义务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害,基于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劳动者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确定劳动者的履职损害赔偿责任也并不违背劳动法倾斜保护劳动者的立法理念,反而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方面既可以补偿用人单位的损失,维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可以督促劳动者勤勉履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对我国劳动者履职损害赔偿责任纠纷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可以看到关于该纠纷的司法审判出现了裁判依据混乱、裁判结果不统一和裁量因素不确定的弊端和困境。首先,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导致在裁判依据上出现了法律适用混乱的现象,或适用劳动法规范,或援引相近的民法规范。其次,从裁判结果上看,法官通常会根据劳动者的过错程度限制劳动者的赔偿责任,以排除劳动者的完全赔偿责任。但实践中,法官对劳动者过错程度的认定往往比较随意,对同种过错程度下的赔偿比例也不统一,甚至出现了同种过错程度却赔偿比例悬殊的现象。最后,在确定劳动者责任大小的裁量因素上,各案的裁量因素均不统一。总体而言,劳动者的过错、用人单位的组织过失和经营风险往往是裁判者的重要考量因素,而劳动者的赔付能力、工作性质等因素则往往为裁判者所忽视。通过梳理我国目前关于劳动者履职损害赔偿责任的相关法律规定,可以发现相关条文散见于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法律法规、地方性规范文件中,层级悬殊、效力不一,相互之间缺乏衔接和统一。在立法不足的背景下,为解决司法审判的难题,各地法院也形成了创造性的裁判规则,明确了根据劳动者的过错程度确定具体责任大小,限制劳动者赔偿比例的原则,但裁量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立法无明文规定、裁判规则不完善的背景下,法官们往往基于自由心证确定劳动者的赔偿比例,有的法官因考虑到劳动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生存利益,会基于“倾斜保护”理念弱化劳动者的赔偿责任;而有的法官则会在适用民法规范时将双方视为平等主体,对双方给予平等保护,忽视用人单位的经营风险和劳动者的弱势地位,由此也就强化了劳动者的赔偿责任。因此,要弥补立法不足、化解司法难题,首先应当从立法上确立劳动者的履职损害赔偿责任,明确规定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和构成要件,以解决劳动者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的争议焦点。其次,要明确劳动者承担履职损害赔偿责任的原则,一方面既要通过限额赔偿原则实现对弱势劳动者的特殊保护,以克服强化劳动者责任的偏差;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利益平衡原则确定劳动者保护的边界,以克服过度保护劳动者的偏差。针对裁判规则不完善和裁判理念差异性的问题,则可以构建类案审判的裁量方法和裁判模型。首先依据劳动者的过错程度确定劳动者的赔偿基准,然后再综合考量用人单位过错、劳动者工作性质和生存保障,调整劳动者的赔偿范围,从而确定劳动者的最终赔偿比例,由此通过裁判逻辑的一致性以实现裁判结果的一致性,减少劳动者履职损害赔偿案件的司法差异性。
其他文献
近年各种突发性自然事件与公共事件频发,给社会民生造成巨大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预算法》)规定的预算预备费就成为政府应对危机、帮助民众和企业渡过难关的重要资金基础。虽然各级地方财政收入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但诸如新冠疫情等长期大面积的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致使预算预备费在应急处理上难免捉襟见肘。为应对公共事件的危机,需对现有的预算预备费管理进行反思,探究如何充分发挥其应急保障功能。
城市社区作为人居环境科学五大层次之一,是城市最基本组成单元,在降低居住建筑能耗,改善居住环境,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天津市缺乏城市社区评价政策,尚未形成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测量的评价体系。因此本文对天津市社区宜居性评价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搜集了天津市3006个社区、82000个配套资源的POI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法,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两方面对社区
民事诉讼进程中,在当事人与法院依据案件事实对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或效力存在非一致性判断时,2019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释[2019]19号,以下简称新《证据规定》)第53条中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释[2001]33号,以下简称旧《证据规定》)第35条进行了重大修改。规范文本中“法院应释明变更诉讼请求”修改为“法院应将其作为焦点问题审理”,
模块建筑作为一种高度集成的装配式建筑,具有构件标准化、模块化的优势,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模块建筑连接节点存在“多柱多梁”的特点,导致节点处构件数量过多,施工安装过程较复杂,同时将标准模块单元在农村等道路交通不发达的地区整体运输时会存在运输不方便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打包箱式的新型模块化装配节点,将节点各组件在工厂提前预制完成,再运输至现场完成拼装,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文通过
3D打印混凝土(3D-printed concrete)具有大规模定制复杂异形结构的能力,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然而打印过程中,先后打印的混凝土层间不可避免地产生粘结薄弱的界面。同时,由于打印材料凝结时间的不同,导致混凝土出现不协调的干缩变形,继而产生长短不一,方向各异的裂纹,影响3D混凝土构件的力学特性和破坏模式。因此考虑不同界面粘结强度以及初始裂纹参数,分析其对3D打印混凝土构件承载力、裂
近年来,国内债券虚假陈述案件屡见不鲜,随着王放与五洋建设集团、陈志樟虚假陈述案(以下简称五洋债案)二审判决落下帷幕,债券中介机构虚假陈述民事责任问题再一次引起公众热议。在该案中,中介机构均被判承担连带责任,引起了各界强烈的反响。《证券法》和2022年《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对证券虚假陈述做了相关规定,包括虚假陈述因果关系认定,重大性标准,民事责任类型以及归责原则。但是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美丽新中国的必然要求。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掀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潮,各地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举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成效。然而,由于缺乏推动成果巩固、进程持续的内在治理机
随着既有桥梁服役期的增加,结构不可避免地产生损坏,损伤的累积和刚度的退化给桥梁结构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能够对结构早期的损伤进行有效识别,对于工程结构的安全运行以及降低维护的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工程中由于传感器数量或其它测量技术条件的限制,往往面临测试数据稀少的困境。有鉴于此,本文针对不完备静态响应数据的结构损伤识别问题,研发适用于结构损伤识别的数理模型和算法,提出基于位移准则法的结构单元
预制构件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大多采用蒸汽养护方式,因此随之而来的蒸汽养护造成的混凝土耐久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随着矿物掺合料的发展,粉煤灰和矿粉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单掺矿物掺合料的研究较多,也有一定的成果,但对于蒸养复掺矿物掺合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蒸养复掺矿物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对减少钢筋混凝土锈蚀的产生,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蒸养复掺矿物混凝
本案被告人姚晓曙涉嫌受贿罪,和县人民检察院认为一审人民法院推翻认罪认罚具结书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从而提起抗诉,二审人民法院维持原判,驳回抗诉。一、二审人民法院都认为被告人未预交罚金,在财产刑上没有做到“认罚”,不属于“认罚”,被告人不符合适用认罪认罚制度的条件。因此,关于预交罚金和适用认罪认罚制度的关系问题引起了学界、实务界的讨论,形成了支持和反对一、二审判决两种意见。支持者认为未预交罚金,不属于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