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125井区位于葡北三断块中部,主要含油层系为葡I组油层,油藏埋深相对较浅800~1000m。油藏平均孔隙度为14.34%,平均渗透率为298.O×10-3μm2,平均温度为47.4℃,地层水矿化度8490~9789mg/L,为NaHC03水型。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水驱控制程度低,单向连通比例大,井间开采差异大,层内注水无效循环,层间矛盾大,薄差油层动用差,聚驱效果逐年下降,含水率不断上升,生产井受效不明显,急需转变开发方式,控制含水上升。本文针对葡125试验区强非均质性油藏特征及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聚合物/孔喉尺度微球加效调驱技术,改善注水及聚合物驱开发效果。在聚合物驱控制流度的基础上,通过聚合物/孔喉尺度微球加效作用,发挥微球逐级调驱的能力,加强聚合物的转向能力、延缓聚合物单向突破,从而不断启动薄差油层,实现全程调驱。根据葡125试验区油藏孔喉直径,按照颗粒类堵剂“1/3~2/3”架桥堵塞原理,优选出平均粒径为4.420μm微球的WQ-Ⅰ;WQ-I在水中分散性良好,耐温耐盐性良好,在油藏条件下微球的粒径为9.842μm膨胀倍率为1.25;在油藏条件下60天后微球具有较好的圆度,其粒径范围仍有11.15μm~12.55μm。微球在注入过程中,注入性能良好且注入压力呈上下波动式不断上升有逐级调驱的能力。注入微球的阻力系数最大为23.92,残余阻力系数最大为9.17。在油藏条件下,聚合物/微球体系在淡水与地层水配液条件下其配伍性良好;聚合物/微球体系增黏效果好于加入同质量的聚合物;复合体系经过剪切后黏度保留率为在65%以上,抗剪切性较强;体系加效后微观结构与黏弹性较单一体系好,且耐温耐盐以及稳定性均较好,阻力系数与残余阻力系数分别为34.41和16.65,表现出较好的流度控制能力以及封堵能力。通过驱替实验对聚合物/微球加效注入参数优化得出:lOOOmg/L的聚合物溶液中加入0.2wt%微球,注入段塞0.3PV能提高采收率15.46%。不同的注入方式研究表明采用混合注入能明显提高采收率。并联岩心流动实验表明:聚合物/微球体系对低渗管启动效果明显使得高、低渗管分流率趋于50%,而后续注水造成调驱体系向填砂管深部运移,能过实现了全程调驱。吸水剖面改善率研究表明:复合调驱剂能有效驱动低渗层,且渗透级差越大剖面改善率越明显,剖面改善率达到77.41%~83.15%,提高采收率能达到15.61%~15.98%。本文取得了聚合物和微球加效的技术研究成果,对于改善葡125试验区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