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至少一个世纪以来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研究的中心问题(俞理明,2004)。作为语言迁移研究的核心问题,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这一问题尚存争议,很多问题仍亟待解决。以前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目的语的输出结果,研究者倾向于视母语为二语学习的主要障碍,母语影响被认定为“非正即负”。最近二十年来,一些研究者把着眼点转向了母语输出的过程,但是在这一新视野中的研究相对较少,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本项研究是通过考察汉语在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中的作用来说明母语在二语学习中的影响。因此,本项研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第一,本次实验中学生英语写作过程的总体情况是怎样的?母语参与量与学生英语水平有什么关系? 第二,母语参与量与学生作文质量有何关系? 第三,在写作过程中母语的参与是否不可避免,为什么? 第四,母语在二语学习中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是“非正即负”吗? 最终参与此次实验的学生来自郑州大学升达学院外语系的四个年级,每年级三名。这次实验采用“有声思维”的方法来记录学生写作的全部思维过程。对有声思维报告的分析和整个实验的观察结果显示母语的参与是不可避免的,其影响是动态的,母语在不同的思维活动中有不同的作用:在内容构思和结构安排以及整体控制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在目的语输出中特别是遣词造句方面的作用是消极的。总体来说,它主要起到宏观控制和中介的作用,相当于文秋芳老师提出的学习策略中的管理策略。根据认知科学中的联通理论,在已获得知识中寻求联系是大脑的特性,母语的作用不可避免,而且母语影响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不仅仅是一种干扰或者对本族语的依赖(俞理明,2004)。母语影响不是一种机械的迁移,语言习得实际是复杂的认知过程。既然如此,说母语本身有正面或负面影响是有失偏颇的。关键是要搞清楚母语在什么情况下起积极作用,什么情况下起消极作用。 研究者认为在此研究领域,我们更应该结合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将国外较为先进的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应用到中国的语言学习研究中。本次研究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出发,希望能从理论上丰富二语习得理论,从实践上使语言学习者和语言教师都正视母语的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其消极影响。本次研究只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