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释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必不可少,主要用于帮助读者跨越文化障碍,领略异域文化之深刻内涵。虽然注释已经广泛应用到文学翻译中,但是其相关研究却仅限于宏观加注原则和策略的探讨。近年来,随着文学翻译,特别是中国典籍翻译的发展,有关注释的探讨也日渐增多。诸多当代翻译家反复强调注释对于补充正文,传播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鲜有研究者从特定理论视角对注释进行研究。作为一部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文明史的儒家经典,《论语》无疑是中国典籍翻译的重中之重。《论语》英译本层出不穷,相关研究也呈蓬勃发展之势,主要集中在译本比较、译者研究、译校感言、翻译传播研究以及关键词研究,而《论语》译本的注释研究一直处于边缘化位置。本文分别选取英国汉学家韦利以及国内资深翻译家林戊荪先生的《论语》英译本,以“期待视野”为理论视角,对其注释进行比较分析,挖掘两译本注释差异之原因。本文首先划定了两个译本的注释范围,然后分别对译本中的注释内容进行简要介绍,提炼出两个译本注释的三大共有功能,即考证原文、消除文化障碍以及为读者提供便利并根据其进行两译本注释分类,为挖掘译本注释差异,进行差异原因分析奠定基础。本文的注释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第一个角度为译者的“期待视野”。本文通过分析反映译者“期待视野”的译者文化身份指出,韦利的汉学家身份使得其注释有明显诗学倾向,注重对原文的韵律和暗指进行考证,而林戊荪先生的译员、对外出版业工作者及监督人身份则使其很少关注韵律等修辞注,其暗指注等考证注也更为简明客观。第二个角度为读者的“期待视野”。本文指出,由于受时代因素制约,韦利译诞生之时,其潜在读者主要为研究者,而林译本则为当代普通大众。为满足研究者的需求,韦利译本对人物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而林译本仅指出了人物的身份以满足普通大众需求。此外,韦利译本提供的相关资料参考注往往为参考书目,而林译本则融入视听参考资料,迎合了新时代的读者要求。第三个角度为赞助人的“期待视野”。本文通过分析出版社的“期待视野”指出,出版社的出版理念,出版物体例传统差异是造成译本注释差异另一原因。在分析过程中,本文还探讨了两译本注释的主要优缺点,通过对其归纳总结,提出了三条建议,用以指导《论语》以及其他英译典籍加注,即严格考证原文本,满足读者的注释需求以及合理发挥赞助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