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治理者的政治是帕萨·查特杰在分析印度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其关注的主题是大部分世界的大众政治;从治理与被治理的视角研究政治;大部分世界的大众政治实质上处于政治社会,而不是公民社会之中;从政治社会的构成来看,与公民社会完全不同的是,政治社会是与人口、臣民、被治理相伴而生的产物;从消极因素来看,政治社会存在一些负面效应与潜在问题;从人民的资质来看,政治社会中的人民也是理性的人民,他们具有逆向驯服能力,但是其作用相当有限。
从政府与准政府(村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在被治理者的政治下,被征地农民维权失败具有某种必然性。农民被迫卷入地方政府征地政治的浪潮,并因此开启征地维权行动;虽然农民维权行动得到了国家的支持与保护,但是当国家自主性遭遇地方自主性,最终地方自主性实际上左右着征地政治的进程之际,农民维权行动依然只能是以失败告终;当征地维权引起地方权力精英的反弹,导致生发于村庄、扩展于地方政府的地方权力精英结盟,并且形成一种庇护关系之时,农民维权必然失败;当农民遭遇政治化的司法审判之时,农民维权必然失败;农民是作为自组织而不是有稳定的组织维权,这就使得政治社会的维权行动更是难以开启一个有序的政治谈判的空间。
总之,农民是集如此多非公民社会身份而共处于政治社会之中:被治理者而不是治理者、臣民而不是公民、人口而不是权利。至此,农民维权抗争只剩下最后的武器,这就是以死抗争。政治社会存在着一种对于被治理者的制度化排除或者制度化边缘的逻辑。因而,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补充、完善、拓展关于被治理者的政治的理论。这就是,被治理者的政治是一种无序的、冲突的、断裂的政治。并进而寻求被治理者的政治转型,亦即从被治理者的政治走向公民政治。
首先,被治理者的政治是一种无序的政治。如果从秩序的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说被治理者的政治是一种无序的政治。这种无序的政治秩序主要体现在:权力运转的无序与个体安全的无序。前者主要是一种治理者逻辑,主要指的是权力失控。后者主要是一种被治理者逻辑,主要指的是被治理者的政治存在状况。这里的个体安全的无序,主要指的是他们的生活、家庭、生活来源没有保障。没有成熟的政治运作,也就如同没有共识性的政治秩序一样,这样的后果是严重的。广大人民也就只能是固化地处于一种被治理者的政治状态。
其次,被治理者的政治是一种冲突的政治。这种紧张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的冲突。包括地方政府与被征地农民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村组织与被征地农民之间、司法与被征地农民之间的冲突。每一组关系,呈现出的都是一种难以化解的紧张关系。其二,从卡尔·波兰尼的市场机制与社会保护的双向运动来看,在被治理者的政治格局中,随市场机制而产生的社会保护运动也难以抵制市场机制对社会的侵蚀。正是这种紧张关系的对立,导致失地农民维权失败成为一种必然的逻辑。
再次,被治理者的政治是一种断裂的政治。断裂政治,指的是在政治中不同政治结构分别与经济社会发展截然不同的阶段相适应,彼此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在断裂的政治中,其政治结构的不同部分几乎是处于完全不同的时代,彼此之间也无法结合成一个整体性社会。换言之,整个政治是分裂的。就断裂政治的表现而言,与断裂社会一样,首先是弱势群体或者底层社会的存在。实际上,对于征地政治而言,被征地农民是弱势群体。被征地农民也是底层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不仅如此,断裂政治还表现在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的断裂,治理者之间的断裂。
最后,被治理者的政治需要向公民政治转型。既然被治理者的政治是一种冲突的、断裂的、无序的政治,那么,这种政治的转型也就应该逐渐提上议事日程。从被治理者的政治向公民政治的转型,也就是从等级制政治到均质性政治的转型,从权力固化、权力滥用到权力分享、民主协商转型,从权益受损到正义协议转型。在从统治结构向服从结构转型的过程之中,需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强调公民的自我统治;从尊崇个体权利开始;强化服从而不是统治。同时,在这一过程之中,要始终防止人与公民的分裂。